郭威怒了。
以備不時之需,以防不測。你準備幹什麼?你想防什麼不測?
其實當時還真有“不測”——郭威重病在身,連早朝都要缺席(步履稍難,多不視朝)。在這種情況下,王殷有震主之勢。事實上,郭威距離駕崩還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留給郭威的時間不多了,他必須儘快剷除隱患,給繼任者留下一個天下太平。
臘月二十六日這天,郭威強撐著病軀,咬牙堅持駕臨滋德殿。
皇上坐起來了!百官入朝稱賀,王殷也入宮請安。就在王殷進殿後,忽然伏兵四起,將他當場逮捕,隨後,郭威宣佈說王殷陰謀利用郊天典禮發動兵變,削奪王殷一切官職爵位,流放登州。
流放?郭威怎麼可能讓這顆毒瘤活著到達登州?王殷剛出城門,便被誅殺。
隨後,郭威命澶州節度使鄭仁誨去魏州安撫王殷的家屬。怎麼“安撫”呢?答:殺。一刀下去,一了百了,從此再無塵世間的牽掛。
劉承祐屠戮功臣,暴虐昏庸、猥瑣齷齪;郭威屠戮功臣,有理有據、天經地義。
據史書記載,郭威下詔赦免王殷的家屬,但是,鄭仁誨卻將王殷的兒子誅殺,把其他家屬流放到登州。而關於鄭仁誨擅殺王殷之子的原因,又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鄭仁誨貪圖王殷的家產而擅殺;另一說是鄭仁誨前來宣慰的時候,王殷之子沒有出門恭候。
或許存在第三種說法,而這種說法才更貼近真相:郭威密令鄭仁誨誅之。
前文剛剛介紹了鄭仁誨,他是郭威為數不多的嫡系親信,是郭威的智囊之一,郭威龍潛時,二人就經常徹夜長談。郭威稱帝后提拔鄭仁誨為樞密副使、宣徽北院使。“樞密副使”顯然是分樞密使王峻的權力,所以王峻一直很不滿;而後又出鎮澶州,澶州是魏州的南鄰,顯然又是在針對王殷。
當鄭仁誨擅自誅殺王殷之子後,郭威不但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反而將鄭仁誨提拔為樞密使、加同平章事。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郭威深謀遠慮,在臨死前為繼任者剷除了王峻、王殷兩大定時炸彈,確保了最高權力的平穩過渡。
臘月二十九,在除掉王殷的第三天,郭威身穿龍袍、頭戴冕旒冠,非常隆重地前往皇家祖廟祭祀。
此時的郭威必須在左右侍從的攙扶下,才能行走。勉強登上臺階,斟酒獻祭。按照流程,郭威要跪拜獻酒,然而當他俯下身子的時候,卻昏迷癱軟,無法完成祭拜。左右侍從忙把他拉走搶救,祭祀儀式不得不由柴榮代替完成。
當天晚上,郭威病勢加重,一度進入瀕死狀態,御醫們一直搶救到半夜,才稍稍好轉,從鬼門前返回。
又過一天,就是新年(954)的大年初一了,是郭威“有事於南郊”的日子,郭威拖著病軀來到汴州南郊,此時的他幾乎是全身癱瘓的狀態,只有頭還能略微活動一下,也僅僅是微微點頭而已。一切祭拜流程全由主管官員代替。
郭威下詔,改元大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