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崇向契丹解釋了中原內亂的來龍去脈,說劉承祐不幸去世,本該由我即位,但郭威叛亂,竊取大位,隨後便向契丹提出了具體的合作構想:要效仿後晉石敬瑭之先例。
耶律阮大喜過望,當即同意了“漢遼同盟”,援引晉遼之先例,約為父子之國。
在獲得了契丹的支援下,劉崇以次子劉承鈞掛帥,率軍一萬,向後周控制下的晉州發起了攻擊。
北漢軍隊兵分五道,對晉州發起了猛烈進攻。
晉州節度使王晏緊閉城門,堅守不出。劉承鈞信心滿滿,自認為勝券在握,於是命令士兵架設雲梯,強行攀登。不料伏兵四出,攻城部隊被殲滅一千多人。劉承鈞又派安元寶焚燒西城門,安元寶卻陣前起義,帶著部下成建制投降守軍。
劉承鈞收攏殘兵敗將,轉而向北迂迴,攻打隰州。王晏派兒子王漢倫尾隨追殺,又砍了一百多顆人頭。
劉承鈞在隰州同樣損失慘重,丟下五百具屍體,灰溜溜撤回太原。
晉州、隰州之戰,雖然規模不大,但還是那句話,其政治意義遠超軍事意義。有無數雙眼睛在盯著,特別是契丹人,他們要看一看這位盟友的實力。
石敬瑭當年就是以一場太原保衛戰、晉安寨大捷展示了實力,堅定了契丹人援助河東的信心。契丹人不是慈善家,干涉中原內政就是一次政治投資,而投資最關心的是要看回報率。
顯然,劉崇沒有能交上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天使投資人”耶律阮猶豫了。此時,郭威的使節也已經抵達契丹,通報周革漢命之原有,並表達了願意與契丹改善睦鄰友好關係的願望。
耶律阮於是向郭威回了良馬等禮物,並派使節祝賀他登基,認可了後周政權。
但是,政治遊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選一。“一箇中原”的原則並沒有成為雙方的共識,契丹既承認後周,也承認北漢,這樣才會成為雙方爭相拉攏的香餑餑,換句話說,契丹最希望看到後晉初期的局面:郭威、劉崇或者更多的勢力(比如慕容彥超),爭相賣國。
劉崇在首戰失利後,再派使節到契丹,表示北漢同意“父子之國”的約定,請求爸爸趕緊出兵,幫自己打天下。
不知劉崇是真糊塗,還是裝糊塗。倫理哏能當飯吃嗎?契丹人缺你一聲爸爸嗎?石敬瑭除了喊爸爸之外,還割讓了幽雲十六州,你呢?
耶律阮跟劉崇直接挑明瞭:郭威也派來使節了,人家願意每年孝敬我十萬貫錢,兒子,你呢?
相比於當上中原皇帝,每年幾十萬貫錢是毛毛雨。劉崇欣然答應,派自己的頭號謀士、宰相鄭珙,攜帶重禮,出使契丹,要求遼國正式冊封自己為中原之主,在國書中,劉崇自稱“侄皇帝”,稱耶律阮為“叔天授皇帝”。
劉崇的貪婪無恥反倒逼得耶律阮如坐針氈。好比燈塔國在我們寶島問題上,他們最希望的是“維持現狀”,不要使矛盾升級,因為一旦升級,他們就要做出最終的表態,不符合其長期利益。
契丹也是這樣,北漢問題可以成為契丹的政治籌碼,用來要挾後周。承認後周政權的合法性,同時相容北漢割據政權的合理性,擱置爭議、維持現狀,兩頭吃香。
然而現在,劉崇等於給契丹下達了最後通牒:要麼幫助我,要麼弄死我。北漢與後周之間,你只能選一個,快,快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