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對於楊邠的這個做法褒貶不一,基本五五開。雖然導致了人才流失,但畢竟一改後漢官場往日的歪風邪氣,整頓了吏制。而且人們也多歸罪於蘇逢吉,如果不是他名目張大地大肆貪汙受賄、賣官鬻爵,楊邠也不會這樣矯枉過正。
楊邠雖然嫉惡如仇,但他畢竟存在很大的侷限性。在工作中經常鬧笑話:
邢州人周璨,原本是禁軍將領,退休之後生活沒有保障,跟隨王景崇西征,結果王景崇據鳳翔而叛的時候,周璨主動充當起王景崇的軍事智囊。
這件事對楊邠的觸動很大,於是,楊邠全面檢討了離退休人員的管理問題,並出臺了政策,上疏朝廷:“前朝(後晉)任命的官員,分散在各地,他們經常煽動地方背叛中央,應該把他們聚集到京師,統一管理。”
劉承祐一聽,有道理!
於是,這些社會不安定分子就被聚集到了京師。
一夜之間,後漢帝國的首都街頭,出現了無計其數的維權上訪者。他們堵在皇宮門外,攔住上下班的宰相們,請求恢復官職。
“我們要工作!”
楊邠於是再上一章:“先將他們暫時安置,等官員有空缺時,再按一定的次序遞補。”
劉承祐一聽,有道理!
等待“補缺”是個漫長的過程,問題是他們在得到工作之前的這段日子裡,成了高階流浪漢,他們天南海北地趕到京城,沒有房子、沒有錢,連基本的食宿都成問題。
楊邠於是再上一章:“朝廷應該為這些人提供住宿和三餐。”
劉承祐一聽,有道理!
於是朝廷開始向這些人發放政府補貼。這些飢渴交迫的高階流浪漢們立刻湧向救濟點,一掃往日斯文,場面一度混亂失控,以至引起了百姓的恐慌,還以為叛軍或契丹人又要來了呢。
楊邠於是再上一折:“那個……就算我之前什麼都沒說吧,這事兒還是算了吧。”
劉承祐一聽,有道理!
楊邠的改革,改了個寂寞。
雖然楊邠的執政能力有所欠缺,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廉潔清正。史籍記載,楊邠雖然身居高位,手握大權,但他從不接受賄賂,然而送禮行賄的人總是無孔不入,楊邠就把意外收到的贓款全部上繳到國庫充公。
歷史給他的評價是比較高的,“邠善甲兵,實帑廩,俾國用不闕,邊鄙粗寧,亦其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