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時,雖有三鎮連叛,後蜀、契丹、淮南亦摩拳擦掌,然而都只傷後漢皮毛,未及筋骨。後漢的致命傷是內傷。
劉知遠匆匆建立後漢,又匆匆去世,給兒子劉承祐留下了一個百廢待興的爛攤子,同時也留給他一套初具人形的領導班子。
之所以說是初具人形,是因為這套領導班子有如下幾個特點:
1,架構較為完整,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該有的組織架構都有,但是稱職與否就另當別論了;
2,是後漢政權的既得利益集團,因此也就無限忠於後漢朝廷,竭盡全力維護目前的權力體系和利益分配模式;
3,組織內部成員幾乎全是“速成班”,根基淺、底子薄,骨子裡存在極強的自卑心理,而極度的自卑又導致了固執己見,行事風格較為偏激;
4,一般來說,凡是同時具備上述三點問題的,必然會存在這個問題:內鬥。
前文有過交代,劉知遠的託孤重臣之間,存在著比較深的矛盾,而且他們絲毫不加掩飾,因此不能稱之為“勾心鬥角”,對比一下唐末的政治鬥爭,即便是宦官田令孜,也懂得運用一些陰謀詭計,佈局設套,跟學霸宰相們周旋博弈,雖然烏煙瘴氣,但客觀來說,還是值得玩味的。
而發生在後漢朝廷的核心權力圈內的爭鬥,就已經有些侮辱“勾心鬥角”這個詞了,不加偽裝、不要濾鏡,雙方坦誠相待,態度明確,就是“CNM我弄死你。”
除此之外,託孤老臣與幼主劉承祐之間也存在著尖銳而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也是所有“開國皇二代”們需要面臨的共同問題,
將相不和、君臣生隙,這才是導致後漢迅速走向滅亡的原因。
後漢是建立在晉遼大戰的廢墟上,歷史沒有給它小火慢燉的時間,只能是大火爆炒。為了迅速穩定局面、恢復秩序,後漢給人留下了“漢法嚴酷”的觀感。
關於戰亂對百姓生產和生活造成的影響,已經毋庸贅述,中原地區的自然災害也並未減少,在劉承祐時期,黃河再一次決口,蝗災、水災、旱災並沒有因改朝換代而另擇新歡,它們依然對中原這塊兒苦難的土地不離不棄。
百姓們民不聊生,於是選擇背井離鄉,或是聚眾為盜。群盜們打家劫舍,剽掠郡縣,轉戰各處,比如前文提到的南唐李璟,就趁機在邊境一帶招降納叛,引誘後漢控制的淮北地區變民。
劉知遠為了抵禦契丹,安撫歸順自己的藩鎮,也不得不毀家紓難,給予將士們豐厚的賞賜,導致國庫空虛,赤字嚴重,不得不變賣後宮財寶,連皇后的首飾都要變賣。
鎮壓民變,撫平財政赤字,成為後漢政權亟需解決的內政難題。後漢的領導班子於是就採取了簡單粗暴的辦法。
比如,後漢出臺了最為嚴苛的法律,規定:凡是參與偷竊、搶劫的,無論數額多少,一律判處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