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被劉承祐派去抵禦契丹的,自然就是這位剛剛平叛歸來的大功臣郭威同志了。
10月20日,朝廷派郭威領兵北上巡邊,宣徽使王峻依舊為監軍。
契丹人聽到郭威北上的訊息,立刻帶著搶來的戰利品北返。
郭威先到魏州,再抵邢州,王峻則分兵撲向鎮州、定州,搜尋契丹的散兵遊勇。隨後,郭威集結主力部隊,欲反攻到契丹境內,劉承祐急忙下詔制止,命他班師回朝。
劉承祐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打算借普賞天下之際,把各地藩鎮召到京師,進行一次全國大移鎮。正巧,各地藩鎮紛紛上表,請求進京面聖,祝賀皇上生日快樂(3月7日)。劉承祐順水推舟,一律准奏。
乾祐三年(950)3月,各地藩鎮相繼來到汴州,劉承祐在永福殿大宴群臣,歌舞昇平。隨後,便是劉承祐表演的乾坤大挪移:魏州高行周移鎮鄆州;兗州符彥卿移鎮青州;鄆州慕容彥超移鎮兗州;邢州薛懷讓移鎮同州;府州折從遠移鎮鄧州;華州劉詞移鎮邢州;安州楊信移鎮鄜州;貝州王令溫移鎮安州……
在一系列的人事調動中,有一個人的調動震動了朝野上下,此人便是鄜州留後王饒。因為王饒是“李守貞黨羽”。當初李守貞叛亂時,王饒與他暗中勾結。大家認為按照慣例,王饒應該會被安排一個退休養老的閒職,比如丟入禁軍序列,而結果是不降反升,由鄜州留後成為華州節度使,從三級戰區的候補委員成為一級戰區的正職。
原因就是王饒進京之後,向當權者(史弘肇)大肆賄賂。
因契丹入寇的緣故,朝廷任命郭威為魏州留守,並詔令河北諸州的軍隊、錢帛、糧草等,全部服從郭威的調遣。
郭威一下子成了黃河以北的無冕之王。
5月3日,郭威向劉承祐辭行,率部奔赴魏州。臨行前,郭威給劉承祐來了一個“出師表”:
“太后跟隨先帝多年,經歷了無數大風大浪,而陛下您還年輕,不懂事,如果在工作上有什麼困惑,應該多請教太后,並遵照她老人家的指示,別自作主張!
另外,陛下還要親賢臣、遠小人,別不辨忠奸、不知好歹!
楊邠、史弘肇、蘇逢吉等人,都是先帝爺的老部下,他們能力卓著又忠心耿耿,陛下應該跟他們推心置腹、信任重用,別整天跟一幫年輕的小屁孩兒、奸佞小人廝混!
至於北御契丹,我當然會竭盡所能,陛下只管把更多的權力放給我就行,其他的事兒您就少操心,少管些好。”
一句話:聽你媽的,聽叔叔們的,聽我的,你個小屁孩兒懂毛?閉嘴。
雖然不如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那樣文采奕奕,但意思是差不多的,就是握有兵權的前朝老臣擺出長輩的姿態、以“都是為了你好”為基調,訓斥幼主。
劉承祐嚇得大氣不敢出,洗耳恭聽,連連稱是。然而事實上,君臣之間的信任已經到了臨界點,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爆一場大變動。
這場大變動不到半年就發生了,其爆發之迅速、規模之慘烈、影響之巨大,是包括始作俑者在內的所有參與者都始料未及的,它如潘多拉魔盒,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