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崇在得到地方軍隊的支援後,率軍主動出擊,在子午谷對後蜀軍隊予以迎頭痛擊,俘斬三千人,後蜀軍隊敗退,撤退到秦嶺以南。
後蜀的中路大軍由降將張虔釗率領,出大散關,渡渭水、過寶雞、接鳳翔。當他們抵達寶雞,與鳳翔近在咫尺的時候,內部意見卻產生了嚴重分歧。這種分歧隨著王景崇反擊的推進而持續發酵,並最終導致了後蜀這次北伐的敗退。
張虔釗的遭遇非常典型地展示了後蜀內部的分歧與矛盾:
1,尷尬的身份背景
張虔釗是降將。李從珂反鳳翔時,他奉閔帝李從厚之命,率軍征討,兵敗,投奔後蜀。
當時後蜀的統治者是孟知祥。孟知祥非常重視張虔釗的棄暗投明,一來是因為張虔釗有勇有謀,是後唐時期有名的將帥,深受明宗李嗣源的器重;二來是他可以成為後蜀向關西染指的急先鋒。
可是現在後蜀的統治者是孟知祥之子孟昶。
降將——先帝時期的,這兩個標籤造就了張虔釗在後蜀的尷尬地位,成為接下來一系列矛盾的核心。
後晉末年,張虔釗終於等來了立功表現的機會,孟昶打算趁亂吞併關西地區,便讓張虔釗掛帥,率領數萬大軍,旌旗綿延幾十裡,浩浩蕩蕩問秦川,結果劉知遠稱帝入汴,穩定了中原,孟昶下令收兵,張虔釗無功而返。
如今,後蜀再度出兵,雖然僅與上次相隔不到一年,但蜀兵的部署已經有了非常巨大的變化。
比如,幾個月前,張虔釗是關西專案的總負責人。然而就在幾個月後的今天,關西專案重新啟動,但專案整體已經被拆分成三個模組兒:秦州、鳳翔、長安。張虔釗只負責其中之一,也就是說,權力至少被削減了三分之二,由專案總經理淪落為部門經理。
而且,即便是其中一路,張虔釗也未獲得絕對的話語權,主子孟昶給他安排了兩個“副經理”——韓保貞、龐福誠。
看一眼二人的簡歷,就知道孟昶的用意了:
韓保貞,孟知祥的河東嫡系,跟隨孟知祥入川,此人既是孟知祥的河東嫡系、從龍功臣,又非常明智地站隊“太子黨”,成為孟昶的嫡系,深得孟昶信任。孟知祥死後,開國大將李仁罕囂張跋扈,有不臣之舉,成為孟昶的心腹大患,最終,就像康熙除鰲拜一樣,孟昶在趙季良、趙廷隱等功勳舊臣的幫助下,終於除掉了李仁罕。而在孟昶設計剷除李仁罕的過程中,韓保貞積極構陷,甘做導火索、馬前卒,因此深得孟昶的感激與信任。
事後,倉庫管理員(豐德庫使兼廣義庫使)的韓保貞,火箭上升,先升刺史、再升樞密副使、再升宣徽北院使。成為了後蜀孟昶一朝核心權力圈成員之一。
孟昶即位時僅有15歲,正處於青春期的懵懂時期,一下子成為天下最能為所欲為的那個男人,於是乎很自然地對兩性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地研究學習,充實自己的後宮,並且對“良家女”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