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耶律德光抵達臨城(今河北省臨城縣)時,忽然生病,發起了高燒,當走到欒城(今河北省欒城縣)時,病情急劇惡化,高燒不退。
侍從們把耶律德光全身堆滿冰塊兒,四肢、腹部、胸口……又在他嘴裡塞入冰塊兒。然而全都無濟於事。
4月21日,耶律德光在欒城北部的一片樹林中病逝,時年46歲。
中原人像過年一般,熱烈慶祝,老天爺終於開了眼了!為了表達對這位異族首領的痛恨,中原人給這片樹林起了一個威武霸氣的名字——殺胡林。
《遼史》中對於耶律德光評價,不能說是以偏概全吧,那起碼也是臭不可聞。基本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對他的豐功偉績大力吹捧,簡直登峰造極,而對他的戰爭罪行卻輕描淡寫,甚至強行美化。
我儘量本著客觀公正的態度,給出我個人對他的評價:
首先,他的功績和能力都是是毋庸置疑的。
對內,耶律德光透過政治手腕擺脫了傀儡的角色,逐漸脫離了述律太后的強勢控制;
對外,則更值得大書特書,他先後兩次推翻中原政權,冊立傀儡皇帝石敬瑭,“以漢制漢”,破天荒地讓中原王朝向遊牧政權稱臣納貢,契丹成為了“天朝上國”;最後更是直接入主中原,在汴州登基稱帝,為遊牧文明樹立起了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
其次,他的過失也是顯而易見的。
他是打江山的好手,卻是坐江山的菜鳥。連他自己都準確地給出了答案,即被《遼史》大力吹噓的“三失之訓”。耶律德光不傻,他非常清楚搜刮百姓會大失民心,會大幅增加中原的管理成本,但他仍然義無反顧地這樣做了。
還是那句話,政治家僅關心政治。耶律德光之所以明知暴政失民心,還放縱士兵“打草谷”、搜刮錢財,是他深思熟慮後的最優選擇,也是他的唯一正確選擇。
耶律德光南侵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放中原人民,不是為了讓紅旗插遍五湖四海,他的目的我們多次提及,就是為了擺脫述律太后的控制,奪取契丹的最高權力。透過這次戰爭,積累軍功、聲望,培養自己的嫡系,讓自己的翅膀更硬。
隨他南下的這支軍隊,無論是契丹族人,還是其他僕從部落,目的也很單純,就是搶錢、搶糧、搶娘們兒。他們不關心政治,只關心利益,誰能帶領我們搶奪戰利品,我們就擁護誰。
耶律德光為了爭取他們的支援,不得不滿足他們的需求,放縱他們劫掠。道理就跟李克用放縱沙陀騎兵劫掠一樣,當時少年李存勖就提議要對這些**加以約束以收買民心,李克用就語重心長地跟兒子說了這番實話。
耶律德光是大遼皇帝,更是草原諸部的聯盟長,他代表的是諸部族酋長、各部大人的利益,而不是代表人民——特別是中原人民的利益。
最後,耶律德光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真的總結出了“以漢制漢”的十二字箴言,三條辦法針對著他的“三失”,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做好公關工作,為契丹塑造一副親民的人設,讓中原人對契丹由恨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