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德光總結了“三失之訓”,得出了以漢制漢的十二字箴言,可謂一針見血,幾乎是和平演變的套路,只可惜他永遠無法將之實現。
實際上,正是由於耶律德光入主汴州後所表現出來的兇殘,使得中原人對契丹人再也不抱幻想,從此之後,中原漢人同仇敵愾,把仇恨深深烙印在骨髓中,一直延續了二百多年,直到遼國滅亡。
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說,耶律德光為了他的一己私利,透支了契丹的長期利益,勉強也夠了“賣國賊”、“遼奸”的標準。
總之,個人認為,譭譽參半,不平庸,卻也沒有那麼偉大;不可恨,卻也不值得讚美。
聽到耶律德光駕崩的訊息,趙延壽立即有所行動,他對身邊人說道:“我再也不回草原了!”於是率軍進駐鎮州,打算割據鎮州。
趙延壽突然調動大軍,令群龍無首的契丹大軍人心惶惶,大有自行崩潰的風險。緊急時刻,耶律阮和幾位高階將領迅速反應,也率領大軍緊隨其後,進駐鎮州。
趙延壽只想趁亂割據鎮州,沒有蠢到公開決裂的地步,沒有正當理由拒絕他們入城,於是便裝出很高興的樣子,歡迎友軍入城協防。表示自己搶先一步進鎮州,是為了防備劉知遠的偷襲,為大遼軍隊掃清路障而已。
大家心照不宣。
趙延壽對外宣稱自己奉耶律德光的遺詔,讓自己主持中原事務,因為他老人家早就答應過我,說要立我當中原之主嘛。
鎮州所有城門和倉庫的鑰匙都在耶律阮處保管,趙延壽派人索取,耶律阮拒絕交出。
趙延壽的親信向他彙報,說近日來,契丹各部落酋長、重要頭目們經常私下密會,聚眾商議,可能要有大事發生,而且這些秘密會議全都沒通知您參加,估計是對您不利……如今,城中的漢人官兵不下一萬人,咱們最好先發制人!
趙延壽猶豫不決,即便把這些契丹人搞掉,北方還有述律太后坐鎮的契丹大本營,南面還有河東劉知遠,自己就靠著小小的鎮州,外加一萬多與自己離心離德的部隊,能搞出什麼名堂?
4月27日,趙延壽下發通知,自己將於5月1日正式履行先帝(耶律德光)的遺詔,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主持中原事務。還制定了詳細的“登基儀式”的標準:宰相、樞密使在臺階上三跪九叩,節度使以下在臺階下面三跪九叩。
宰相李崧老謀深算,認為契丹國內必定另有安排,勸他如果非要主持工作的話,也不是不可以,但千萬別舉行什麼“登基大典”。
趙延壽原本就是“矯詔登基”,心虛無比,於是接受了李崧的建議,取消了登基大典。
5月1日這天,耶律阮擺下鴻門宴,邀請趙延壽、張礪、和凝、李崧、馮道等高階官員來家中赴宴。大家歡聚一堂,有說有笑,極為輕鬆活躍。
耶律阮的妻子甄氏,原本是後唐的宮女,身為漢人的甄氏與趙延壽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契丹人為了籠絡趙延壽,就讓甄氏認趙延壽當哥哥,平時二人就以兄妹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