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遠的部隊人數越走越多,因為沿途不斷有人慕名來投,既有改邪歸正、要求招安的綠林好漢,也有失意的政客、懷才不遇的書生,他們都想搭上時代的末班車,在改朝換代的浪潮中鹹魚翻身,衝破階級固化的枷鎖,實現人生躍升。
在這些人中,就包括一位名叫魏仁浦的小官。
魏仁浦,寒門子弟,自幼喪父,母親含辛茹苦,供其唸書。在他13歲那年,母親借來一塊粗麻布,為他連夜縫製衣服,母親佝僂的身軀、佈滿老繭的雙手,以及在燈下眯著眼睛縫製衣服的畫面,深深烙印在魏仁浦的心中,這個年僅13歲的男孩兒淚流滿面,感嘆道:“堂堂男子漢,不僅不能供奉孃親,還讓娘辛辛苦苦為自己做衣服,我怎能這麼心安理得!”從此之後,發奮讀書,發誓一定要用知識改變命運。
等年齡稍長後,魏仁浦辭別了母親,帶著僅有的路費盤纏,以及滿腹經綸,踏上了通往洛陽的路,要憑藉自己的才華學識,實現人生價值。
魏仁浦家住衛州,要去洛陽必然要渡過黃河。魏仁浦站在船頭,望著遼闊的黃河,想著晝夜操勞的母親,思緒萬千,忽然,他脫下上衣,一把拋入河中,對天發誓:“如果不能出人頭地,我就不會再回來了!(不貴達,不復渡此)”
古人拋掉衣服有著很深層的意思,如同戰士上陣前,喝一碗酒,再把酒碗摔碎,或者將軍把自己的頭盔丟到地上一樣,拋衣、摔碗、摔頭盔,都表示自己如果不能實現誓言,就去死,或者寧死也要如何如何。
魏仁浦到了洛陽後,果然表現出了驚人的才華,隨即進入到樞密院,成為樞密院裡的一名基層辦事員。
雖然職位很低,但魏仁浦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工作地一絲不苟,為人處世也可圈可點,他是樞密院裡最靚的那個仔,平級的同事們望塵莫及。鶴立雞群的魏仁浦別無他求,只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力會得到領導的賞識,然後穩步升遷,贍養老母,光宗耀祖。
如果是在太平年間,魏仁浦一定會按照這條職業規劃走,成為首都洛陽的一個鳳凰男,如果運氣好的話,說不定會被某個宰相之類的高官相中,把女兒嫁給他,或者乾脆成為駙馬……
但,這不是太平年間,這是後晉初年。
魏仁浦沒有等來晉升,卻等來了契丹人。契丹人入主汴州,把後晉的文武百官一鍋端,悉數押往塞北草原,魏仁浦就在北上的隊伍之中。
當魏仁浦隨軍走到鎮州的時候,耶律德光暴斃,於是,魏仁浦趁亂逃走,一路南下。當他來到魏州時,魏博節度使杜重威熱情挽留,杜重威早就聽說過魏仁浦這位小同志,雖然出身寒微、位卑職輕,但他學識淵博、才華出眾、上進心強,又忠厚老實,絕對是個潛力股,於是提出要提拔他當自己的幕僚。
杜重威久仰魏仁浦,魏仁浦當然也更加久聞杜重威。不是一路人,別坐一條船。更何況,杜重威還是一條沉船。
魏仁浦趁其不備,連夜逃脫。
杜重威急忙派人快馬加鞭去追,結果沒有追上。
魏仁浦從魏州繼續南下,渡過黃河,終於在鞏縣(今河南省鞏縣)迎上了劉知遠的隊伍。郭威負責接待了他,說既然你從契丹人那裡逃脫,那一定知道契丹人的虛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