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次面試,魏仁浦的才華得到了展示,他擁有著細緻入微的觀察力、過目不忘的記憶力,且邏輯分析能力出眾,根據自己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總結歸納、邏輯推理,詳細說明了現在的契丹內部的軍事及政治情況,說得頭頭是道、條條在理。
郭威不禁對他刮目相看,於是向劉知遠大力推薦,說魏仁浦絕對是個難得的人才!
劉知遠讓魏仁浦官復原職,等進入汴州之後再依材提拔。
千里馬不常有,伯樂也不常有。郭威盛讚魏仁浦,成為魏仁浦人生中的貴人,二人也因此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後來,魏仁浦的才能果然得到劉知遠的賞識,一路扶搖直上九萬里,可謂是平步青雲,僅一年多的時間,魏仁浦就從一名基層小科員,“呲溜”升到國務院,僅僅半年後,劉知遠駕崩的時候,魏仁浦就已經與郭威同為託孤重臣了。
再後來,魏仁浦輔佐郭威開創了後周王朝,成為開國元勳,歷任樞密使、宰相。北宋初年去世,他的三個兒子也均在北宋做官,其中三子魏咸信還成為了北宋駙馬爺,喜提宋太祖的女兒永慶公主。
這些是後話,總之,在劉知遠即將入汴時,魏仁浦做了人生中最正確的一次決定,棄杜重威而投劉知遠。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努力決定前進的距離,而選擇決定前進的方向。
6月8日,汴州的文武百官在宰相竇貞固的帶領下,集體前往滎陽(今河南省滎陽市)迎接劉知遠。滎陽在汴州與洛陽之間,更靠近洛陽一側,所以汴州的群臣真可謂是遠接高迎了。
6月11日,劉知遠正式抵達汴州,原後晉的各道、各鎮相繼前來拜碼頭,表示歸順。
6月15日,劉知遠下詔,大赦天下,改國號為“大漢”,繼續沿用“天福十二年”的年號,因自己不敢忘記後晉的恩情。
照例,劉知遠也不再是矮窮矬的屌絲逆襲了,人家搖身一變,成了“劉皇叔”,從他的國號便可看出端倪。
按照慣例,本朝的國號應該是開國之君在前朝的封號,如梁王朱溫建立“大梁”。劉知遠在後晉的封爵是“北平王”,之前還封了一個“太原王”,不過劉知遠並未接受。
劉知遠開國之初沿用“大晉”國號,如今改為“大漢”,讓人們誤以為他是漢室宗親,所以名正言順地統治中原。但他自己並未追認祖宗,沒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因為他有個小小的麻筋兒——他是沙陀人。
雖然他有個漢人的名字,但“其先沙陀部人也”。有意思的是,《五代會要》偏偏說劉知遠的四代祖劉湍是東漢顯宗(即漢明帝,東漢第二位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第四子)劉莊的第八子、淮陽王劉昞之後。
在閏7月,劉知遠下詔興建皇家祖廟,一共六座,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以及劉知遠的四輩兒祖宗(父、祖父、曾祖、高祖)。也在向人們暗示:哥是漢室宗親,劉皇叔的幹活。
總之,姓李的稱帝,國號一般都為“唐”(如淮南的南唐),姓劉的就喜歡用“漢”。
後漢開國的情況是表面榮光煥發,內部千瘡百孔,也可以算作困難模式開局。劉知遠面臨著全方位的挑戰。
首先,是其法統不正。
這一點我們已經分析過,劉知遠的解決辦法也比較高明,就是偷換概念、引導輿論,把人民內部矛盾轉化為民族矛盾,透過民族主義強化自己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