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祖兩代全是烈士,史匡威絕對根紅苗正。意志堅定,堅決不向蠻夷屈服。
秦州雄武軍節度使何重建,斬殺契丹使節,拒絕臣服。雖然不向契丹稱臣,但他接下來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他將所轄三州(秦、鳳、成)獻給後蜀,向後蜀投降,併為後蜀當帶路黨。
經過兩個多月的戰鬥,後蜀實際控制了三州,並控制了重要的關隘——大散關,從此恢復了前蜀的全部版圖。
按照慣例,中原王朝生亂,最開心的就是蜀地和淮南,他們可以趁火打劫。比如這一次,後蜀不僅恢復了前蜀最鼎盛時候的版圖,還將觸角繼續向大散關以北延伸,對長安產生威脅。
而淮南卻錯失這次良機,因為他們正陷入到與閩國的戰爭泥淖中,脫不開身。
從另一個角度講,何重建雖然叛國投敵,但他畢竟是把土地獻給了漢人,寧肯稱臣於後蜀,也不稱臣於契丹。
史匡威、何重建的據命,給天下做出了榜樣,打擊了契丹人的囂張氣焰。
2,長安兵變
坐鎮長安的趙在禮接到命令,要他去汴州覲見耶律德光。趙在禮如同所有被點名召見的官員一樣,馬不停蹄地前去報到。
趙在禮走後,長安城內的一名裨將發動兵變,但被節度副使鎮壓下去。
然而這次兵變卻非常有代表性,當耶律德光灰溜溜敗逃的時候,他認真總結了經驗教訓,其中一條,就是不該把各地的節度使軟禁在京城,這樣一來,地方失去節制,兵變、民變多如牛毛。
趙在禮走到洛陽時,受到了奚部落酋長拽剌的怠慢,以至於走到鄭州時自殺身亡。當時,洛陽軍民亦人心惶惶。
契丹的樞密使、宰相、幽州留守劉晞,被耶律德光任命為洛陽留守,劉晞到了洛陽後,第一件事就是把拽剌等人當眾臭罵一頓,說人家趙在禮是中原的兩朝元老、德高望重的高階官員,你們丫的不過是塞北蠻夷小酋長,裝什麼孫子!
隨後讓拽剌他們在庭院當中罰站。
漢人官員臭罵、體罰蠻夷酋長,當洛陽人民看到這一幕時,心裡才算安穩。
3,患難親兄弟——明宗元勳
趙在禮之所以走上人生巔峰,就是因為貝州兵變,這是一場由低階軍官皇甫暉發動的叛亂,皇甫暉把鋼刀架在趙在禮脖子上,逼他挑頭扛把子。
如今,趙在禮死了,皇甫暉還會舒服嗎?
時任密州刺史的皇甫暉、棣州刺史王建(又是重名)率領部眾,投降淮南;淮河以北地區的變民集團也紛紛依附於淮南勢力。
此時執掌淮南政權的是徐知誥的兒子徐景通,他的謀士韓熙載指出,這是統一中原的好時機,一旦契丹人北返、中原另出新皇帝,就很不容易做到了。淮南君臣都明白這個道理,然而他們的主力部隊正在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城外,力不從心,坐失良機。
4,貌合神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