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大軍出發了,杜重威、李守貞率領主力部隊在魏州會師,隨後從魏州整裝出發,直奔瀛洲城下。
在此期間,杜重威派妻子進宮,向石重貴請求給前線增兵,說大軍深入敵國腹地,必須要有足夠的兵力,巨石拍卵。石重貴深以為然,不僅把地方上的野戰軍全都交付杜重威,甚至連京師的禁軍都撥付到前線,交給杜重威指揮。
京師為之一空。這是石重貴犯下的又一大忌。他真該好好反思一下李存勖的敗亡歷史。
大軍向北進軍的途中,後勤補給的致命不足已經充分暴露。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河北地區已經連續下了兩個月的秋雨,百姓們不得不拆掉房子,用建房木料燒火做飯,把涼蓆切碎當餵牛的草料,哪裡還有盈餘來供應軍需?杜重威率領大軍行走在泥濘中,遲緩而痛苦,很多士兵還未到前線就已經病倒,至於後勤補給,更是遙不可期。
然而石重貴依然沉浸在他的美夢中,久久不願覺醒。
11月12日,經過近一個月的行軍,杜重威主力終於抵達瀛洲城下,此時的瀛洲卻已經是一座空城,城門大開,城內沒有一個人影。
杜重威不敢冒然進城,這時候,有情報說瀛洲守將已經棄城而走,正往北方撤退。杜重威派梁漢璋率領兩千騎兵追趕,果然中了契丹軍隊的埋伏,梁漢璋陣亡。
果然是詐降,杜重威懊悔不已,急忙向後撤退,這時候,瀛洲治下的幾個縣城宣佈叛遼歸晉,請求杜重威接應。
杜重威下令把他們中的婦女接過來,而拒絕接受老人、男人、兒童,還放了一把大火,把他們的房屋燒燬。隨後才退入到瀛洲以南、冀州以北的武強縣。
耶律德光同樣是集結了契丹的全部兵力,他們的主力部隊選擇了易州、定州、鎮州這條路線。
幽州是契丹的集結點,從幽州南下,主要有三條路線,分別是最西邊的易——定——鎮、莫——瀛——冀、以及滄——景——德。耶律德光用瀛洲做誘餌,把後晉主力騙到了中路,而契丹主力則從西路南下。
杜重威得到訊息後,打算沿著冀州、貝州向南撤退,退回魏州防守,重演前兩次戰役的模板,即放棄前沿陣地的爭奪,誘敵深入,在魏州、滑州等我軍腹地憑城堅守,把戰爭拖進相持階段。
當時,張彥澤正駐防鎮州,他率部趕來會師,說契丹極易攻克,千萬不要未戰先撤,最好在鎮州擋住敵人。
杜重威於是改變計劃,改南下為西進,命張彥澤做前鋒,決定在鎮州城下與契丹打團。
鎮州以南是滹(音同“乎”)沱河,上面有座中度橋連線南北交通,也是鎮州與後方的咽喉要道。不幸的是,當杜重威趕到時,契丹人已經佔領了中度橋。
張彥澤率部搶奪,契丹人放火燒燬橋樑,退守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