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三個月的休整之後,石重貴透過一次溫和的政治清洗完成了中央路線的修正工作,把下一階段的軍事重點放在清剿青州楊光遠方面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又成功在契丹後院放了一把火。
雖然自然災害有增無減,百姓大量流亡、餓死,但總的來說,後晉還是頑強地挺過了這輪滅頂之災。
石重貴對此相當滿意,於是在7月1日這天,登崇元殿,宣佈大赦改元,改天福九年為開運元年。國家要開啟好運嘍。
結果挨雷劈了,把石龍的腦袋都劈斷了,京城裡被雷劈死數百人。
石重貴外放了景延廣,提拔了桑維翰、李崧、和凝、劉煦等人。貌似“親遼派”又佔據了文官集團的高地,然而有意思的是,“反遼派”不反遼,“親遼派”不親遼,既匪夷所思又合情合理。
據史料記載,景延廣在戚城之戰中被嚇破了膽。契丹鐵騎衝到景延廣營前,挑敵罵陣,指名道姓地讓景延廣出來比劃比劃,“你不是有十萬口橫磨劍,要找我們廝殺嗎?我們來了,出來!”
鍵盤口嗨俠景延廣立刻變成慫的一批,緊閉寨門,不敢應戰。膽怯,也是他對高行周等見死不救的原因之一。這也是自古以來,所有鍵盤俠的通病。
而一向被視作“親遼分子”的桑維翰,則表現出了堅定的鬥爭信念和積極主動的抗爭舉措。
返回中央最高權力層三個多月,石重貴就在桑維翰的幫助下制定了“御遼十五將”。來看下這份威武霸氣的名單:
劉知遠、杜重威、張從恩、景延廣、趙在禮、安叔千、安審信、安審琦、符彥卿、皇甫遇、張彥澤、王廷胤、宋彥筠、田武、潘環。
這份名單一看就是政治家制定出來的,因為其中蘊含著平衡各山頭、照顧各方勢力的政治智慧。
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景延廣。其次是一條隱秘的線索,那就是劉知遠。
劉知遠被任命為“北面行營都統”,北伐總司令,名列“御遼十五將”之首,然而實際上並沒有給他相應的實權,有名無實的總司令,且有關軍事上的決策也可以迴避著他。劉知遠深感自己被孤立、排擠。顯然,他遭到了猜忌。
把劉知遠捧到一個很高的位置上,卻有名無實,重而不用,這是一石三鳥的政治手腕。
首先,劉知遠是石敬瑭的嫡系親信,佐命元勳,德高望重,如果石重貴把他排除在核心權力圈之外,特別是在軍事體系的核心之外,則會寒了所有功勳舊臣的心,使人們悲觀而絕望地嘆息“一朝天子一朝臣”,於輿論對石重貴不利;
其次,有朝一日,假如石重貴真的需要劉知遠出山了,也不至於尷尬,避免劉知遠拿喬,坐地起價。
第三,在河北地區集結的部隊,既可以北上抵禦契丹,也可以西進征剿河東。嘴裡喊哥哥,手裡摸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