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述律太后一直反對南下入侵中原,但中原人也要保持清醒和理智,這位契丹老太太智謀廣遠、心機極深,她可不是中原人民的老朋友,她是在下一盤大棋。
所謂後咬人的狗不叫喚,述律太后就是這種惡犬。
石敬瑭駕崩後,耶律德光以遼國皇帝的名義,遣使致祭,“契丹主母亦遣使來慰”,前文說過,這就是述律太后在怒刷存在感。
石重貴認為述律太后仍然對契丹擁有著絕對的控制力,她不會發動南下戰爭的,所以在面對石重貴的戰爭威脅時,契丹人一定會願意與他坐下來,好好談談,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
石重貴的要價是歸還幽雲十六州,哪怕先還一部分,哪怕只是一個州呢,也能給全國人民一個交代了。
至於他的籌碼,他很聰明地“無中生有”,製造了一個,即“稱孫不稱臣”。
這樣一來,在談判桌上,經過討價還價,石重貴就可以答應既稱孫、又稱臣,這原本就是“維持原價”,卻偏偏讓石重貴演成了一種讓步,已換取契丹在“幽雲十六州”問題上的讓步。
這是政治手腕。
好比商家們在搞促銷活動之前,先把價格提上去,標註一個虛假的“原價”,再打折降價,消費者還以為自己佔到了便宜,心裡美滋滋。
當然,這是石重貴的一廂情願。很多事情的發展都會因某些意外產生偏差,而遊戲的頂層設計者也會根據使用者體驗來更新遊戲的設定。這就是歷史的有趣之處。
比如的石重貴,只是拿戰爭作為要挾,作為談判的籌碼,跟契丹人討價還價。他幾乎就快成功了,但隨著戰爭的推進,特別是前兩次戰役的勝利,使石重貴產生了嚴重的誤判,在最關鍵的時刻,前功盡棄,被契丹翻盤。
亡國之君並非一無是處。石重貴驕奢淫逸、貪圖享樂、窮兵黷武、寵信奸佞……但他在政治和外交上的高超手腕,也是值得肯定的。
在回到上文的那個節點,景延廣策劃實施了針對契丹商人的掠奪、屠殺,這時候,朝廷裡的反對聲音出現了,這是石重貴希望聽到的。
以桑維翰為首的“親遼派”官員堅決反對景延廣這種毫無道理、滅絕人性、慘絕人寰的種族大屠殺政策。
後晉政權不是流氓集團,我們不能失信於契丹,更不能以這種不講道理的方式得罪契丹。
於是,石重貴下令禮送喬榮同志回國,藉以向耶律德光消除誤會。
事情似乎又回到了正軌,回到了石重貴設計的軌道上,對契丹打一巴掌、再賞個甜棗。騙爺爺的糖吃,哄爺爺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