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石重貴也會顧及吃相,即便是搶劫,也要儘量體面些。
比如,天福七年(942)11月,石重貴集團就在鹽稅上大做文章。
在唐朝,實行的政策是鹽鐵官營,即官府對食鹽實行壟斷經營,老百姓需要購買官府的高價鹽。於是,私鹽販子應運而生,他們走私食鹽,以極低的價格售賣,牟取暴利。
為了維護朝廷的鹽利,各級地方政府都要承擔緝拿私鹽的任務。然而在暴利面前,總有人鋌而走險,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從事販私鹽這個行業,並且結成團伙,形成了具有武裝力量的“鹽幫”,其代表人物就是本書前文的一大主角——黃巢。
販私鹽屢禁不止,且緝私成本也降低了鹽利。於是,朝廷轉換思路,既然無法根除,那就共同開發、合作共贏,朝廷與鹽幫和解,把官鹽分包給鹽幫,由鹽幫解決“最後一公里”,而朝廷則默許了鹽幫販私鹽的行徑,大家都有錢賺,豈不美哉。
在石敬瑭時期,販私鹽的行為日益猖獗,官府的利潤大幅下滑,於是,石敬瑭集團就想到一個妙招,乾脆解除嚴禁,官府允許民間自由經營,但人民必須交鹽稅,“上戶千文,下戶二百,分為五等”。
其實跟“人頭稅”差不多,就是換個名目而已,全國上下,所有人都要交稅,食鹽則成為普通商品,自由交易。
現在朝廷為了斂財,下詔恢復鹽禁,食鹽仍由官府壟斷經營,老百姓須花高價購買;同時,“食鹽稅”並沒有隨之撤銷,朝廷等於雙重徵稅,既要買我的高價鹽,也要按人頭交鹽稅。
合法地搶掠。
總之,老百姓在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面前,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因災餓死的就有近百萬之眾,在這種背景之下,石重貴集團還把罪惡的雙手伸向可憐的貧苦百姓,搶錢、搶糧、搶馬、搶人……
5.2朱門酒肉臭
連年無休的自然災害,再加上兵連禍結,天下百姓陷入到水深火熱之中,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石重貴卻以國家財政緊張以及支援戰爭為由,大肆搜刮民力,事實果真如此嗎?石重貴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裡也是勒緊褲腰帶,與民共苦嗎?
呵呵。
石重貴作為一國之君,他的生活狀態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紙醉金迷。在全國人民食不果腹的時候,九五之尊的石重貴依然錦衣玉食,醉生夢死。
5.2.1黃金大劫案
史籍記載,每遇四方進貢,石重貴都要求把銀器換成黃金。他的理由是同等價值的黃金比白銀要輕很多,這樣能節省運力(金者貴而且輕,便於人力)。
幹嘛要方便運輸?當時的人們私下都說,這是皇帝要遷到北國的預兆(識者以為北遷之兆也)。走的時候方便。
《宋史》記載,“少帝奢侈,常以銀易金,廣其器皿……”
後來,李崧判三司,取來賬本一查,不禁大吃一驚,實際庫存竟然比賬面上少了一千多錠黃金!誰這麼大膽子,敢在國庫上做假賬、花賬?
李崧立刻找來原負責人劉濤,責問他黃金哪兒去了,怎麼會有這麼大的窟窿,國庫的錢一分一文都不能有偏差,他難道不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