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泉戰役應該是後唐軍隊唯一一場正兒八經的戰鬥。
僅從數字上看,後唐兵力不足一萬,前蜀兵力三萬。兵力對比達1比3,且後唐軍隊是孤軍深入,客場作戰,而前蜀則是主場保家衛國。
然而後唐士氣高漲、鬥志昂揚,反倒是前蜀士氣低落、毫無鬥志。
前蜀的這三萬人是從成都一路跟來的從駕兵,他們從成都出發,途徑綿州、漢州,千里之遙,甚是疲憊,而最令他們怨氣爆棚的,就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有道是民不患寡、患不均。王承休抽調精銳組成了龍武軍,龍武軍的工資待遇是其他部隊的好幾倍,賞賜頗豐,而一旦國家有難,需要上戰場的時候,卻讓他們先當炮灰。三萬人怨聲載道,極不情願。
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前蜀部隊在扔下五千具屍體之後,潰逃不能止,康延孝以少勝多,大獲全勝,又繳獲了十五萬斛糧食。
威武城二十萬斛、鳳州四十萬斛、三泉十五萬斛……至此,後唐遠征軍以戰養戰,用繳獲的軍糧渡過了糧食危機。“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三招討”戰敗的訊息傳來,王宗衍終於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這個口含金湯匙出生的媽寶男,從來沒有面對過任何困難挫折,以為所謂的戰爭不過就是幾句霸氣側漏的詩詞而已,自己羽扇綸巾,談笑間,敵人就可灰飛煙滅。
大潰敗的訊息傳來,王宗衍連下三道命令:1,回家,回成都;2,讓王宗弼來利州駐防;3,弄死“三招討”!
王宗衍火速往成都跑,後續部隊沿路破壞橋樑、棧道,以延緩後唐的進軍速度。
康延孝也正在馬不停蹄地往利州追趕,爭取能夠活捉王宗衍,立下千古奇功。
“三泉戰役”的規模雖然不大,雙方投入的總兵力也不到四萬,但此戰役的意義卻非常巨大。
後唐的以少勝多,讓前蜀境內懷有觀望態度騎牆派堅定了投降後唐的信念,從此之後,降將如雲,降兵如潮,前蜀境內再無有組織地抵抗。
例如東川節度使、“主戰派”宦官宋光葆向郭崇韜提出有條件投降,要求郭崇韜約束好先鋒部隊,不要騷擾東川地面,則東川開門迎降,否則就背水一戰。郭崇韜回信好言撫慰。
10月30日,宋光葆正式向後唐大軍獻出東川全境(梓、綿、劍、龍、普五州);洋州節度使王承肇,獻出所轄洋、蓬、壁三州;山南西道節度使王宗威,獻出所轄興元府、開、通、渠、麟五州;階州刺史王承嶽獻城投降……其他州縣也紛紛望風而降。
王承肇,是王宗侃的兒子。王建子侄排“宗”字,孫子排“承”字。可以看出來,這些身居重鎮而主動投降的,除了“王宗X”,就是“王承X”。崽兒賣爺田不心疼。
東川、山南等重鎮投降之後,前蜀就真的是大勢已去了,其他州縣就算不投降也沒啥意義了。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前蜀就丟失了半壁江山。
郭崇韜又致書於王宗弼,為其分析利害,勸他投降。就在康延孝逼近利州時,王宗弼棄城逃走,“三招討”此時還不知道自己已被判死刑,還傻呵呵地來追王宗弼。等追上之後,王宗弼才掏出了誅殺他們的詔書,“看,宋光嗣要我殺了你們!”
“三招討”嚇得跪地痛哭求饒,求王宗弼開恩。
王宗弼裝出痛心疾首的樣子,“勝敗乃兵家常事,我當然知道兄弟們的委屈,哥哥我實在不忍心下手,可不殺你們,又無法向朝廷交代……不如兄弟們給我指條明路?”
“三招討”已經被朝廷判了死刑,除了降唐,別無他路,於是欣然與王宗弼達成一致:投降後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