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蜀戰爭3】
10月18日,後唐先鋒康延孝進攻威武城,也就是剛剛被王宗衍調走24個軍的抗敵前線,被王宗衍視為唐蜀之間深厚友誼的象徵的軍事要塞。
威武城指揮官唐景思、吳鐸、王權思所部數百人迎降,唐景思見勢不妙,立刻率全員投降;部將鄒彥禋、李璠本想抵抗,卻見降兵如潮水,勢不可擋,於是被迫也獻城而降。
康延孝貫徹執行了第二條軍規:圍而後降者殺。因鄒彥禋、李璠“初無降意,皆伏誅”。
康延孝將俘獲的一萬多蜀兵釋放,讓他們給後方戰友們帶去戰爭的恐懼和投降的希望,隨後率領先鋒軍繼續向鳳州急行軍,李嚴乘勝利之餘威給鳳州守將王承捷送來勸降信。
後唐主力部隊從洛陽向西,途徑鳳翔,然後折而向南,進入蜀地。關西重鎮——鳳翔,既是行軍中轉站,又肩負著為大軍提供糧草供應的重任。鳳翔節度使李繼曮(李茂貞之子)竭盡所能,獻出了鳳翔的全部糧食,也不夠大軍遠征之需,郭崇韜為此憂心忡忡。
在康延孝率先鋒軍接管威武城的當天,郭崇韜率中軍主力部隊進入大散關。郭崇韜愁容滿面,回頭指著秦嶺,對身邊人說道:“從現在開始,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了。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在下達了急攻鳳州的命令後,諸將紛紛表示擔憂,說孤軍深入,兵家之大忌,且蜀地山高路險,更不能長驅直入,而應該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緩慢推進。
郭崇韜問計於李愚,李愚說蜀地人民早就受夠了王宗衍的荒淫無道,我們應趁此機會施以閃電般的進攻,讓他們來不及思索,在心驚膽戰中只求投降活命,無人再為蜀主賣命,不要猶豫!
然而全軍只有這兩位文官主張積極冒進,幾乎所有的武將都主張保守緩進。郭崇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正在這時,前線傳來好訊息:威武城望風而降!更令郭崇韜感到振奮的,是後唐軍隊繳獲了威武城囤積的二十萬斛糧食,解決了後唐遠征軍的燃眉之急。
郭崇韜興奮不已,“啥也別說了,給我幹!”
第二天(10月19日),前蜀鳳州節度使王承捷以所轄鳳、興、文、扶四州之地投降。後唐接收了八千降兵,另繳獲糧食四十萬斛!
郭崇韜難掩心中喜悅,不禁感慨道:“消滅前蜀,指日可待!”
李繼岌遂任命王承捷繼續做鳳州節度使,以作為正面典型。
又過了一天,10月20日,王宗衍興致勃勃地抵達了利州,正巧遇上了威武城敗退下來的殘兵敗將,直到這時,王宗衍才終於相信了後唐入侵的訊息。
“這可如何是好?”
在王宗衍時期,內事不決問宋光嗣,外事不決問王宗弼。王宗衍向二人請教。二人說雖然後唐初戰告捷,佔我州郡,但東川、山南等大部分領土仍然完整,我們仍儲存著強大的實力,陛下只需死守利州,後唐必然不敢深入。
王宗衍深以為然,於是派出“三招討”王宗勳、王宗儼、王宗昱率三萬大軍迎戰後唐,要給敵人迎頭痛擊,挫其銳氣。
10月21日,興州守將程奉璉向康延孝投降,並主動幫其修橋補路,從此蜀道不再難;
10月22日,興州刺史王承鑑棄城逃走,郭崇韜任命最早投降的唐景思為興州刺史;
10月26日,成州刺史王承樸棄城逃走……
康延孝幾乎是一路傳檄而定,高歌猛進。在26日這天,康延孝與“三招討”在三泉遭遇,爆發了“三泉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