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半個恥臣戎】
耶律德光率軍北返,雲州的最高長官——大同節度使沙彥珣,出城迎接,表示接受組織安排,承認“幽雲十六州”的割讓協議。
耶律德光將沙彥珣熱情挽留在軍中,不讓他回城。此時的契丹人仍舊沒有足夠的自信,他們是真的擔心“幽雲十六州”會截斷他們的後路,來個甕中捉鱉。所以才使用“擒賊先擒王”的策略,將他們的長官控制住,這樣即便遭遇反抗,也是力量分散且易於分化瓦解的小問題。
沙彥珣的幕僚——節度判官吳巒,見契丹人扣押長官,頓時義憤填膺,召集部眾,慷慨陳詞,說我們禮儀之邦、天朝上國,怎能向蠻夷俯首稱臣?
大家群情激憤,遂推舉吳巒暫代州府事務。吳巒下令,關閉城門,拒絕向契丹人移交城池。
契丹隨即對雲州發起強攻。吳巒率領部下頑強抵抗,契丹人久攻不下。
雲州的抗爭為“幽雲十六州”的其他同胞做了一個榜樣,其中,應州騎兵總指揮官郭崇威,就放棄軍隊,單人獨騎南下。當時,“幽雲十六州”在法律層面已經是契丹領土,郭崇威的行為相當於“偷渡”,跟翻越柏林牆有一拼。
雲州吳巒堅持了半年多,契丹遲遲不能攻破。吳巒派人抄小路聯絡了石敬瑭,請求他派兵支援,把雲州留在中原。
石敬瑭親自向契丹爸爸求情,最終和平解決了雲州危機。解決方案是:雲州依舊按照約定割讓給契丹,契丹則要允許吳巒迴歸中原,石敬瑭委任吳巒為徐州武寧軍節度副使。
在契丹途徑新州時,命新州威塞軍節度使瞿璋搜刮百姓,出“勞軍費”十萬貫。
然而瞿璋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在“幽雲十六州”的土地上,雜居著不少少數民族部落,其中在媯州(今河北省懷來縣)居住著一支“西奚”部落。
在耶律阿保機統一北方草原的時候,室韋、奚等部落紛紛向契丹臣服,在契丹成為二等公民,飽受剝削壓迫,其中一名叫去諸的奚部落酋長,因不堪壓迫,率眾西遷,投奔了當時的幽州劉仁恭,被安置在媯州,這支奚部落就被稱為“西奚”。
去諸死後,兒子掃剌襲位。李存勖滅掉幽州劉守光之後,“西奚”部落在掃剌的帶領下向李存勖表示歸附,李存勖欣然接受,行羈縻懷柔政策,厚加撫慰,還給掃剌賜名“李紹威”。
掃剌迎娶了一位契丹酋長——逐不魯的姐姐。後來,逐不魯在契丹犯了罪,畏罪潛逃,投奔了媯州的西奚小舅子掃剌。契丹進行了跨國追捕,對掃剌發動了進攻,卻沒成功。
隨後,在明宗李嗣源時期,後唐國力強盛,對契丹呈現強勢外交。契丹處於弱勢,無力處理逐不魯叛逃媯州一事。
掃剌死後,兒子拽剌襲位。
如今,逐不魯也已經去世。拽剌出城迎降,向耶律德光表示道歉、臣服。耶律德光好言撫慰拽剌,對他說:“你有什麼罪呀?有罪的人是掃剌、逐不魯。”隨後,命人刨墳掘墓,挖出二人的屍骨,挫骨揚灰。
耶律德光確實沒有處罰拽剌,但也把他的父親和舅舅開棺戮屍、挫骨揚灰,契丹的殘暴依舊是駭人聽聞的。
奚族各部落對契丹人更加恐懼,紛紛選擇叛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