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趙德鈞父子為首,一切漢人都受到了述律太后的猜疑,而受到耶律德光的器重。漢人,特別是在南征過程中投降的漢人將領、謀士,都成為耶律德光反抗述律太后的武器。
比如趙思溫,就是逼得述律太后自斷手腕的那位,他就被耶律德光任命為幽州留守,暫時接替趙德鈞。
趙思溫身在曹營心在漢,當年並非主動投降,而是在與契丹人的作戰中,被耶律阿保機俘虜,被迫為契丹賣命。趙思溫的兒子趙延照在後晉供職,被石敬瑭任命為祁州(今河北省無極縣)刺史。
趙思溫秘密聯絡趙延照,說契丹內部存在著非常危險的情況(述律太后VS耶律德光),早晚必出大事,他願意向後晉獻出幽州,讓幽雲十六州重回祖國懷抱。
這就是述律太后為什麼討厭、猜忌漢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趙思溫在契丹中央裡待過,親身經歷了述律太后的血腥清洗、廢長立幼,還親自逼得述律太后自斷手腕,也看清了耶律德光“鷹派”主張背後的小心思,洞察了契丹核心權力圈的巨大隱患。
他的預言在不久之後就實現了,述律太后為了掌握權力,險些發動一場內戰,使契丹瀕臨解體、崩潰。這是後話,我們後文還會詳細敘述。
面對趙思溫的歸國請求,石敬瑭毫不猶豫地予以回絕。主要原因是時機不成熟,石敬瑭根本不具備強行收回“幽雲十六州”、與契丹翻臉的實力。再者,萬一趙思溫是釣魚執法呢?
在趙德鈞死後,耶律德光命趙延壽坐鎮幽州。
述律太后同樣不喜歡趙延壽,而耶律德光卻以“以漢制漢”為由,大力提拔趙延壽,任命他為幽州盧龍軍節度使,封燕王,後改封魏王,又加樞密使兼政事令……
很難想象,一介囚虜,居然能出將入相、爵封一字並肩王。這背後有著耶律德光深遠的政治智慧。
趙延壽念念不忘的就是那場河東戰爭,自己的父親原本很有希望成為中原之主,只是因賣國不徹底,而讓竊國大盜石敬瑭當了皇帝,自己則身陷北國,抑鬱而死。所以趙延壽力促南下,致力於發動對後晉的戰爭。
這一點正中耶律德光的下懷。耶律德光把趙延壽當成了工具人。
石敬瑭每次給契丹送禮行賄,總少不了給趙延壽送去厚禮,但這也無法阻擋趙延壽慫恿契丹南下滅晉的行動。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雖然在石敬瑭時期,趙延壽並沒有掀起太大的風浪,但他的存在始終在後晉的頭頂上投下一片陰雲。
2,“該輪到我了吧?”
明宗末年“實力派”四大天王:趙德鈞、石敬瑭、李從珂、範延光。以上排名按照綜合實力。
李從厚即位後,無法有效平衡中央內部各大利益集團的紛爭,更不能有效制約地方強藩,於是很快就被李從珂推翻,“實力派”由四大天王變成了“末帝三巨頭”,即趙德鈞、石敬瑭、範延光。
李從珂整合了中央內部的權力資源,基本解決了中央的利益再分配問題,而在處理地方強藩的問題時,再次除了差錯,使得石敬瑭造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