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舉觴,奏《元同之樂》;登歌,奏《文同之樂》;舉食,文舞奏《昭德之舞》,武舞奏《成功之舞》。”
周禮的規定面面俱到,無孔不入,繁文縟節,不勝其繁。如上文所載,吃飯的時候,要“鐘鳴鼎食”,BGM不能亂用,迪不能亂蹦。再比如祭祀宗廟時,在同一場祭祀活動中,要切換N次,不同輩分的祖宗有不同的專屬音樂。
例如朱溫篡唐後,為四代先人立宗廟,四室各有專屬BGM:
肅祖宣元皇帝室:《大合之舞》
敬祖光憲皇帝室:《象功之舞》
憲祖昭武皇帝室:《來儀之舞》
烈祖文穆皇帝室:《昭德之舞》
在中華文化中,“禮樂”嚴格來講,不屬於藝術的範疇,而是政治的範疇。所謂“古之王者,理定製禮,功成作樂,所以昭事天地,統和人神,歷代已來,舊章斯在。”
自唐末以來,特別是後唐建立之後,皇帝基本都是不識字、沒文化的武夫,不懂也不屑這套繁文縟節,於是荒廢多年,以至於朝中竟然無人能理順。比如前文提到,李從珂任命馮道為“司空”,滿朝文武居然沒有一個人知道“司空”究竟是個什麼鬼。
於是,石敬瑭經過多年的苦心蒐集整理,終於復古,打了一張懷舊牌,“重興二舞”。
“典禮久廢,至是復興,觀者悅之。”
有幸參與此次朝賀的刑部員外郎李象同志,親身經歷了周禮的復興,無比激動,回家之後,大筆一揮,寫了一篇《二舞賦》,作為新春賀禮,於天福六年(941)正月,進獻給石敬瑭。
石敬瑭龍顏大悅,下令將之載入史冊(帝覽而嘉之,命編諸史冊)。
4.6為前朝修史
中國曆代都有為前朝編修史書的優良傳統,也是證明本朝的正統性。
天福六年(941)2月,詔令戶部侍郎張昭遠、呂琦等人為大唐修史,由宰相趙瑩為監修。
唐朝歷史從唐高祖李淵到唐代宗時期的歷史,基本儲存完整,而唐朝末年的史料因戰亂而嚴重缺失。
有意思的是,編撰武宗、宣宗兩朝實錄的最高負責人,正是“保研黨”的大BOSS韋保衡。韋保衡就幹了這麼一件人事兒,結果還“皆遇多事……未見流傳”,失傳了。
於是,石敬瑭下令,韋保衡等負責編撰過實錄的前唐高官的子孫後代,或者門生故吏,都給我在家裡翻箱倒櫃、掘地三尺,看看有沒有老祖宗留下來的草稿之類的,哪怕只有隻言片語的,也要送到宮裡來,凡是送來的,無官的給官、有官的官升一級;
另外,從武宗到哀帝這六十年間,凡是有人物傳記、家族傳記、各種公文等文獻資料的,不限內容、篇幅,全部進獻到宮中,朝廷都會給予相應的獎勵。如果是時間跨度大、內容記錄詳細的,額外給豐厚的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