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498章 當政治家遇到賣國賊4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98章 當政治家遇到賣國賊4 (2 / 2)

事實上,河東戰爭到這一刻,才真正進入到相持階段。這種相持體現為“大圈套小圈”:

小圈是晉安寨,張敬達、楊光遠被圍在晉安寨,攻不足而守有餘,五萬人、一萬馬,戰鬥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大圈是整個河東地區,契丹與石敬瑭聯軍部署在以太原為中心的河東戰場,趙德鈞、範延光統領大軍在外圍觀望。

實際上,在趙德鈞觀望的同時,契丹人也在觀望。即便是已經在軍事上對石敬瑭予以了大力援助,但契丹人還是做好了“西貢鐵拳”的準備。

雖然耶律德光把前沿陣地推進到了太原以南,但其輜重及老弱均留在太原以北的虎北口,而且每天都在重複做一件事,那就是每當太陽偏西,全軍緊急收拾行囊包裹,一旦後唐援軍進攻,他們立刻拔營起寨,毫不猶豫地撤退。

不僅僅是“準備”。當潘環帶著西路援軍出現在西面的隰州時,那裡的契丹軍隊立刻選擇後撤;而在看到趙德鈞的大軍穿過太行山後,契丹軍隊的防線也隨之向後收縮。

連石敬瑭自己都承認,他與契丹“本無結好”,之前的關係一直很冷淡。契丹人憑什麼為石敬瑭賣命呢?

有意思的是,真正與契丹人長期保持著友好關係的,是幽州趙德鈞。在《遼史》的記載中,趙德鈞多次向契丹進貢時令水果,而耶律德光亦有“詔賜趙德鈞”的記載。

這就與前文節點取得呼應,石敬瑭、趙德鈞的使節均抵達契丹,都向契丹提出援助請求。

綜合多方史料分析及邏輯推理,石敬瑭最終提出“賣國三大條”,使契丹冊封其為中原之主,並非是在一開始的時候,由趙瑩、桑維翰一次性敲定的,而是透過比較漫長的外交談判,一番相互試探(甚至是三方試探)的討價還價之後,才最終敲定的。而這談判的期間,就是這段詭異的僵持對峙。

契丹人並沒有完全拒絕趙德鈞,也沒有誠心對待石敬瑭,契丹人尚在河東專案與幽州專案之間遊移不定。

趙德鈞率領主力部隊,就駐紮在距離晉安寨僅僅一百里的地方,而契丹人也做好了隨時拋棄石敬瑭、撤軍北返的準備,然而趙德鈞就是不肯發動攻擊。

這就是李從珂在河東戰場上的機會,主動權卻在趙德鈞手中。

我們可以做個大膽的假設:趙德鈞向北挺進,契丹人北返,晉安寨的張敬達與趙德鈞裡應外合,石敬瑭孤掌難鳴……石敬瑭兵敗身死,趙德鈞兼併河東,至此,黃河以北的全部土地都控制在趙德鈞手中,下一步,趙德鈞要麼與李從珂談判,劃黃河而治,要麼與契丹人談判,在契丹人的支援下,越過黃河,一舉統一黃河兩岸,滅掉李從珂,推翻後唐,趙德鈞登基稱帝,改國號為“趙”或“燕”……

這就是趙德鈞持觀望態度的原因。只不過他比上述方案更加保守、更加穩妥,他的想法是不與石敬瑭拼,而是儲存實力,也保留石敬瑭,讓石敬瑭繼續做河東節度使,咱倆井水不犯河水,這樣既可以儲存幽州的實力,又能獲得石敬瑭的支援,然後渡河南下,幹掉李從珂,再登基稱帝。而且在幹掉李從珂之前,還要想盡辦法地敲詐勒索,榨乾李從珂最後一滴油。

不得不說,趙德鈞對石敬瑭和契丹太溫柔、太保守,而對李從珂太粗暴、太激進。他真的是自作聰明,最後就死在了他的“聰明”上。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