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494章 裝孫子的兒子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94章 裝孫子的兒子2 (2 / 2)

耶律德光放眼望去,北面、西面、東面,都已經被太祖掃平了,只剩下南面的後唐了。

正巧,定州王都向契丹表示歸附,請求支援。於是,耶律德光就派大將禿餒(突裡鐵剌)、萴剌(查剌)南下赴援。

契丹援軍先勝而後敗,禿餒被殺,萴剌等被俘,援軍幾乎全軍覆沒。事在前文。

這一仗對耶律德光的打擊非常巨大,不僅僅是損失了精兵良將,更主要的是,他原本是要透過一場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透過一場勝仗實現皇權的鞏固,擺脫母后的操縱。然而全軍覆沒的結局使得他在國內的局面更加被動。偷雞不成蝕把米。

被俘的這位萴剌,是契丹的高階將領,起碼是縱隊司令級別的(都統),所以契丹多次派出使節,言辭卑微,懇請後唐放人。

在雙方使節來往的記載上,發生了非常有趣的一幕:

後唐說契丹卑微認慫,求爺爺告奶奶,咱們明宗皇帝威武霸氣,斬殺其使節,拒絕回覆國書,“斬使不報”;

而契丹的史料卻說是後唐不停地派來使節,請求和解,而且表現出了對契丹的明顯畏懼,於是,契丹班師了……

總之,都在往自己臉上貼金。大國總是要面子的。我們合理地分析一下,雙方說的基本都屬實,但都誇大了對自己有利的一點,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我們綜合各方史料,試著還原真相:

後唐慘勝,收復了定州,趕走了契丹援軍,達成了戰略目標,沒有必要將戰爭擴大,有意願跟契丹和解;契丹損失慘重,因定州已經被後唐佔領,也就因此失去了繼續與後唐作戰的理由。雙方都有和解的意願,只是在和解的條件上討價還價。

個人認為,明宗拒絕歸還俘虜是真的,但“斬使不報”既不符合國際規範,也不太符合邏輯。書寫這段歷史的,是宋朝的史官,當時大宋正與契丹交惡,史官們只好透過文字來意淫一下,幻想著中原帝王曾經是那麼NB,“斬使不報”,多給力,就問他這瓜保熟嗎。

從李嗣源到李從珂,契丹在遣使求和的同時,也從未放棄對中原地區的常規騷擾,以劫掠為目的,而且活動範圍也僅僅侷限於邊境地區,這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日常任務。

這一時期契丹不深入為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後唐的角度來說,幽州趙德鈞與河東石敬瑭確實在防守北疆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如果硬碰硬的話,契丹人未必能佔到便宜;

從契丹的角度來說,在中央朝廷裡,耶律德光受到母親述律太后的掣肘,不能完全施展拳腳,對於南下侵略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特別是定州一敗,讓契丹國內充斥著反戰浪潮,耶律德光無力推進與後唐的全面戰爭;另有一個比較實際的原因,就是缺少帶路黨。

此前,盧文進充當著合格的帶路黨,然而他卻在明宗朝初期選擇了叛逃,迴歸到了中原漢地。張希崇等也紛紛選擇“衣冠南渡”,帶著漢人百姓、官員逃入後唐。

述律太后也對漢人降將的信任降至冰點,比如逼她斷腕的,就是漢人降將趙思溫。

有一個漢人倒是獲得了述律太后的信任,並得到了重用,這個人就是韓延徽,只不過韓延徽是反對南下侵襲中原的。

另外還有一個漢人降將,此人獲得了述律太后的信任,並且也是支援南下的。這個人又是誰呢?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