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風雲】
如今,涼州方面突然冒出一個叫孫超的人,要回歸朝廷,給李嗣源送來一個大大的驚喜,驚喜之餘,也對孫超的來龍去脈產生了好奇。這個孫超與傳說中的張義潮有何關係?
朝中已經無人能理清,最終的調查結果是:張義潮鎮守河西時,朝廷調派兩千鄆州天平軍協防,“黃巢之亂”後,中央朝廷與涼州之間被党項人阻隔,從此失聯,兩千鄆州兵則在涼州自生自滅、娶妻生子,繁衍至今,如今,這兩千鄆州兵早已去世,留下了他們的子孫後代繼續守衛涼州,孫超等人就是“鄆二代”。
李嗣源感動壞了,兩千山東人,奔赴千里之外的帝國邊疆,來到遙遠的甘肅、新疆,與家鄉故土從此永別,幾十年過去了,中原王朝歷經大唐、後梁、後唐的政權更迭,可他們的子孫後代依然念念不忘自己是中國人,仍要回歸祖國。
不得不承認,涼州的再次迴歸,與康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康福之前赴鎮靈州,肅清了西北邊境,為涼州的迴歸奠定了基礎。
緊隨涼州之後,西北部又傳來第二個訊息: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仁福去世。
“黃巢之亂”時,夏州節度使、党項部族首領拓跋思恭平叛有功,被唐王朝賜國姓“李”,賜軍號“定難軍”,賜爵夏國公。
拓跋思恭死後,其弟拓跋思諫襲位。因其後世均以“李”示人,所以為敘述方便,我們後文將稱“李思恭”、“李思諫”。
隨著朱溫勢力的不斷飆升,李思諫亦非常明智地選擇了“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歸附朱溫,而與李茂貞等鄰居為敵。
朱溫篡唐時,李思諫也是第一批認可並稱臣的藩鎮之一。李思諫和他的夏州定難軍也就獲得了中原王朝的不斷晉封。
李思諫死後,李思恭的孫子李彝昌襲位。很快,拓跋部族發生內亂,部將高宗益發動叛亂,誅殺李彝昌自立,隨後,高宗益又被部將誅殺,三軍擁戴李仁福為統帥。李仁福的身份是個謎,有的史書說他是李彝昌的“族父”,有的則明說不知其身份世系。
李仁福應該是李彝昌叔父輩兒的人,因為他的兒子也排“彝”字。
總之,經過了一番政變之後,李仁福被推舉為夏州定難軍節度使。
李仁福貫徹了先輩們的政治智慧,向後梁稱臣,幫著後梁襲擊河東集團,爵封隴西郡王。
李存勖推翻後梁,李仁福大為恐懼,因為自己長期以來都與河東勢力作對,於是派哥哥李仁裕攜帶禮物和道歉信、祝賀信,覲見李存勖,向李存勖表忠心。
李存勖與他相逢一笑泯恩仇,晉封李仁福為朔方王,繼續承認他們家族對夏州定難軍的統治。
拓跋李氏不僅割據夏州定難軍,還不時地劫掠周邊郡縣,成為有組織大規模武裝犯罪團伙。
然而他們給後唐王朝帶來的不僅僅是治安問題這麼簡單,他們帶給後唐王朝的最大威脅是與契丹人的勾結。
拓跋李氏從一開始就不是中原王朝的腦殘粉,即便是在“黃巢之亂”時,也是扮演著僱傭兵的角色,有錢就是爹。利益永遠高於一切,向中原王朝的稱臣只是一時權宜之計。而隨著中原王朝的日漸衰落和契丹的日益壯大,夏州定難軍的政治立場也越來越搖擺,對待後唐的態度明顯不如對待後梁。
特別是契丹的幾次西征,讓党項人吃夠了苦頭,也讓他們重新整理了對契丹和中原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