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重誨堅持再三,李嗣源大怒,認為這是安重誨要挾自己,“你愛咋地咋地,離了你,我還活不了了?”
小情侶附體。
君臣二人再次不歡而散。李嗣源隨即召集宰相、宦官等親近之臣,討論安重誨去留的問題。
宦官孟漢瓊則舉雙手贊成,理由當然一大堆,比如安重誨近期在許多重大問題上的錯誤啦、動不動就拿辭職要挾君王啦……
宰相馮道認為宦官孟漢瓊說的有理,“恭敬不如從命,既然安重誨主動要求辭職,而且態度誠懇,就依了他吧。”
宰相趙鳳堅決反對,理由是安重誨身居高位,不宜輕動。
範延光支援趙鳳的意見,並提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假如撤掉安重誨,由誰來頂替。
李嗣源把臉扭向範延光,“你難道不行?”
一句話把範延光嚇出一身冷汗,急忙謙讓,說自己資歷淺、德望不足,難堪大任。
最後的處理結果是駁回安重誨的辭職請求,並讓範延光也兼任樞密使,稀釋安重誨的權力。
這一年(930)年底,兩川戰事陷入膠著,石敬瑭率領的中央主力大軍在劍門關止步不前,長江上游的防線卻一潰千里,如前文所述,戰爭形勢開始變得對後唐不利。
李嗣源滿臉憂愁,對親近官員說道:“看來,朕要御駕親征了。”
安重誨閃班出奏,說身為樞密使,理應對這場戰爭負主要責任,請求朝廷允許他到前線督戰。
李嗣源說御駕親征,是對滿朝文武——特別是安重誨,婉轉地提出批評。安重誨當然明白李嗣源的用意。作為這場戰爭的推動者,他不去誰去?
兩川戰爭,是安重誨最後的機會了。
如今,針對他的誣告、讒言如潮水般從四面八方湧來,他也漸漸感受到了對手的強大,以至於屢次三番地哭著要求辭職歸隱,如果能利用這次戰爭順利拿下兩川,那麼他在朝中還可能會有一線生機,而一旦失敗,那麼政敵們勢必會拿敗軍之責大做文章。
在兩川戰爭出現不利的態勢後,安重誨比李嗣源更著急。
李嗣源批准了安重誨的請求後,安重誨一刻也不敢耽誤,當天就收拾東西,第二天一大早就出發。沿途倍道兼程,一天前進數百里。
潼關以西各軍鎮聽說後,全都惶恐不安,立刻加班加點、加大徵繳和運輸力度,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糧草輜重運送到劍門關前線。為此有大量的民夫和牲畜過勞死。
得知安重誨奔赴前線督戰的訊息後,最害怕的那個人,就是前敵總指揮石敬瑭。
一般情況下,在己方打了敗仗或出於極為不利的情況時,高層突然到前線視察、督戰,就代表對前線統帥的極大不信任,後續操作輕則就地撤職查辦,重則誅殺儆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