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見經傳的邊彥溫,砂礫一樣的小角色,怎敢突然誣陷穩如泰山的安重誨?李嗣源和安重誨都明白,邊彥溫是受人指使的槍,他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勢力龐大的團伙,龐大到足以跟安重誨抗衡。
這個勢力殺安重誨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殺安重誨之後,他們還想幹什麼?
安重誨害怕了,李嗣源也害怕了。
別看他們一個是君臨天下的皇帝,一個是權傾朝野的權臣,光鮮的表面之下,是被漸漸架空的權力和危機四伏的暗流。
他們怕了,哭了,哭的很傷心。
幾天後,單純又正直的宰相趙鳳上奏,說近期有人無端誣陷帝國高官,卻沒有被定罪,請皇上依法嚴懲。
於是,李嗣源將李行德、張儉滿門抄斬。
安重誨誣陷李從珂,“某些人”誣陷安重誨,請注意看李嗣源在幾乎同一時間內對兩起相似案件的處置態度:
李從珂“謀反”,李嗣源千叮嚀、萬囑咐,要活捉本案關鍵證人楊彥溫,要親自審訊,查個水落石出;
安重誨“謀反”,李嗣源只斬了級別最低、也是最先造謠的邊彥溫,在宰相提出質疑後,才不情願地將另兩人誅殺,卻始終沒有提出要找三人當面質問,查明真相。
李嗣源明知這三人是誣告,卻不調查幕後真兇,還與安重誨相對而泣。
這些小線索非常容易被忽視,這是未來某件大事的伏筆。
安重誨躲過了這次誣告,然而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前文已經簡單介紹了安重誨的囂張跋扈、獨斷專權,他樹敵太多。
王德妃與宦官孟漢瓊相勾結,得到了李嗣源越來越多的信任,“後宮干政”和“宦官干政”的苗頭死灰復燃,貪婪地謀求更多的權力。
誰最有權力?安重誨。所以王德妃更加不遺餘力地抨擊安重誨,爭奪他手中的權力。
後宮、宦官、滿朝文武公卿……郭崇韜就是這麼死的。安重誨害怕極了,他不止一次地拿李存勖的例子勸諫李嗣源,拿“抽爹算計劉”勸諫王德妃,卻沒有想到自己也要時刻警惕郭崇韜的前車之鑑。
這是人們通常會犯的通病,對別人的缺點明察秋毫,對自己的毛病熟視無睹。人類的眼睛可以看見巍峨聳立的泰山,可以眺望東海藍天,卻看不到自己的後腦勺。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安重誨決定繳槍投降,主動退出這場不可能贏的政治鬥爭。他上疏提出辭職請求,願意交出一切權力,告老還鄉,只求保住一命。
李嗣源不高興了,回覆說:“我對你很信任,誣告你的人也被我殺了,你怎麼還這樣?信不過我嗎?咱倆的感情就這樣經不住考驗嗎?”
幾天後,安重誨親自找到李嗣源,當面提出辭職歸隱的請求,這位前不久還叱吒風雲的大人物,如今老淚縱橫,一把鼻涕一把淚:
“我出身寒微卑賤,蒙受恩寵,才升到高位,忽然被小人陷害,若不是陛下明察,我恐怕早已被誅滅滿門。然而我實在才疏學淺,工作壓力又重,真怕將來有一天會經不起這種流言蜚語。懇請聖上念在幾十年的情誼上,賜我一個軍鎮,讓我安度晚年吧!”
李嗣源不予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