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彥章竭力死戰,刀劍都被砍斷,於是抓起身邊的木棍當武器,繼續抵抗,身受重傷十幾處,血流如注。而陳汾卻按兵不動,見死不救。彭彥章最後自殺殉國,寧死不當俘虜。
狼山一戰,錢元瓘俘虜淮南將領七十人,斬殺士兵一千餘人,焚燬淮南艦艇四百艘。
徐溫將陳汾斬首示眾,沒收全部家產(其中一半給彭彥章家屬),妻子兒女全部罰為奴隸。另撥出專項資金撫養彭彥章家眷。
隨後,錢元瓘率三萬大軍,乘勝進攻淮南治下的常州。
徐溫親自帶領主力部隊前往迎擊,另派陳璋率水面部隊迂迴到錢元瓘的後背。雙方主力部隊在無錫遭遇,隨即爆發“無錫會戰”。
大戰剛剛打響,徐溫偏偏發起高燒,不能指揮戰鬥。他的親信陳彥謙為徐溫找了一個替身,據說是身材相貌與徐溫類似,然後讓他穿上徐溫的鎧甲衣服,坐在堂上發號施令,居然無人能認出這個山寨貨。錢元瓘也就失去了一次“斬首戰”的機會,而徐溫也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醫治。
很快,徐溫的病情好轉,於是親自出面指揮戰鬥。
當時是農曆七月,接近深秋,而長期的乾旱又使草木乾枯,於是徐溫下令順風點火,火燒錢元瓘。錢元瓘軍隊崩潰,將領何逢、吳建被殺,士兵被殺一萬多人,錢元瓘逃走,徐溫繼續追殺,又斬獲無數;迂迴到背後的陳璋也趁勢夾攻,斬獲甚多。
徐溫終於在無錫一雪前恥。
徐知誥獻上計策,說自己願意率領兩千勇士,換上繳獲的錢元瓘軍隊的軍服、旗幟、甲杖,尾隨敗退的浙軍,奇襲蘇州。
徐溫稱讚這是一條妙計,但卻不予批准;諸將也說浙軍所依靠的不過是強大的水軍,如今大旱,河道乾涸,此乃天意,我們正好發揮步兵、騎兵優勢(朱瑾的功勞),一舉消滅錢鏐!亦被徐溫否決。
徐溫的理由冠冕堂皇,天有好生之德,天下戰亂已久,人民飽受戰爭創傷,況且錢鏐也非等閒之輩,冤家宜解不宜結,不如利用軍事上的優勢來變現政治上的利益,以戰勝者的姿態與他談判吧。
這話說的沒毛病,上綱上線,咱們是憂國憂民,不願讓百姓身陷戰火;談私利,咱們以戰促和,用軍事上的巨大勝利做談判籌碼,博取政治利益最大化,不戰而屈人之兵。
實際上,徐溫禁止徐知誥奇襲蘇州,就跟當年楊行密組織田頵攻取杭州一樣,根本原因是打壓徐知誥,不讓他壯大自身勢力。現在的徐知誥可以說已經是集團二把手了,幾乎可以與徐溫抗衡,如果他順利拿下蘇州,則將對徐溫的地位構成巨大挑戰。
於是,在徐溫“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思想下,淮南方面乘勝而不追,派出使節出訪杭州,主動歸還了戰俘,要求與錢鏐握手言和。
錢鏐接受了和解請求,自此之後,江淮雙雄之間又享受了二十年的和平,各自發展自身經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這是徐溫的政治智慧,和平不是靠卑躬屈膝祈求來的。正義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口徑即真理。好比今天,如果沒有使命必達的東風快遞,又將是“美英合夥欺負人”的歷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