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錢鏐後人編寫的《吳越備史》,更是爆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大瓜:
徐知誥原本姓潘,潘金蓮的潘,祖籍是湖州安吉縣人,他爹潘某是安吉縣小將,恰逢淮南入侵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他爹老潘為國捐軀,而他則被淮南大將李神福掠走,充作家奴。徐溫去李神福家做客,一眼看中,於是提出要將他收為養子,於是這位姓潘的李神福家奴就成了徐溫的養子,之後改名為徐知誥。
《吳越備史》還爆料稱,徐知誥在稱帝后多次寫信給錢氏,提出要用淮南治下的常州交換錢氏控制下的吳興,效仿春秋時的“祊易許田”。春秋時後,周天子將泰山腳下的一片土地“祊田”封給了鄭國,祊田實際近魯國而遠鄭國,而鄭國旁邊的“許田”則又為魯國封地,於是鄭國就提出用祊田交換許田。
而被史料引用最多的“李恪”,據《新唐書》記載,“無嗣。”人家沒兒子,那“李恪之後”是咋來的?
唐朝宗室中其實有兩個李恪,一個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另一個則是唐太宗之子,吳王李恪。
據部分史料記載,徐知誥一開始是想說自己是唐太宗之子吳王李恪之後,但是大臣提醒他,說這個吳王李恪是牽扯進“房遺愛謀反案”而被殺的,雖然後來被昭雪平反,但終歸是不妥的,不如認高祖李淵之子鄭王李元懿為祖宗,於是,徐知誥就說自己是高祖子李元懿之後……
關於“徐知誥身世”的考證,歷來是史學家們津津樂道的課題,考證出的“真相”也是五花八門。
徐知誥究竟是不是唐朝宗室,已經無關緊要了,無論他姓李還是姓潘,都無法改變他成為南唐開國君主的事實。
我們抓大放小,還原一下徐知誥的身世:
徐知誥本姓李,徐州彭城人,家境貧寒,隨父流浪,浪跡於濠州、泗州之間,因此有個小名,“彭奴”。浪著浪著,爹就沒了,其父李榮同志在某年某月某日,因戰亂而失蹤。那一年,“彭奴”剛滿5歲。
他爹李榮也很意思,據說也是個不務正業的主:
“不事產業,每交結豪傑為事。”——《江南野史》
翻譯過來就是:不幹正事兒,每天與不三不四的狐朋狗友們廝混。
據說他爹非常信奉佛教,所以人送外號“李老道”(李道者)。後來當地湧現出一個夏韶犯罪團伙,規模龐大,於是李榮欣然投賊,然後幫助夏韶攻城略地,“眾至數千人”,在濠州一帶盤踞,後被楊行密團滅……這也是《江南野史》的記載,這段記載於其他史書均有較大出入,不足信。
迴歸主線,試想一下,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5歲男童,孤苦伶仃,獨自一人在濠州附近流浪、拾荒、乞食,何等悽慘!
當時,朱溫的“向東看”計劃正如火如荼的推進著,取得了驕人戰績,先滅了徐州時溥,又滅了兗鄆二朱,青州王師範在巨大的壓力下表示投降歸附,朱溫成功將整個山東半島納入麾下。
淮南楊行密北上救援青州,剛渡過淮河,來到濠州、泗州附近,就聽到了青州王師範頭銜的訊息。有道是賊不走空,來都來了,豈能空手而歸?於是大掠濠州,長相呆萌的5歲男孩兒“彭奴”就被楊行密擄走。
楊行密見他骨骼驚奇,氣度不凡,於是想收他當養子。然而楊行密的兒子楊渥卻很瞧不起這個流浪兒,反對收留,於是,楊行密就把“彭奴”轉讓給了愛將徐溫,說我看這孩子將來必成大事,你替我接盤吧。
史籍記載說“楊氏諸子不能容”,然而按照時間推算,當時楊行密只有長子楊渥(約八九歲),次子楊渭還未出生,所以“楊氏諸子”的說法很籠統,很可能也包括侄子、外甥、養子等。
徐溫接盤了“彭奴”,收為養子,取名徐知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