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審知的統治下,福建人民在那戰火紛飛的唐末五代時期裡,居然享受了長達三十餘年的和平穩定,簡直把閩地打造成了人間天堂!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福建人民感激王審知,對他歌功頌德,也就不難理解了。
王審知的五世祖是固始縣縣令,有惠政,群眾口碑甚佳。然而等到了王審知祖父、父親的時候,就已經是普通農民了,而且還是比較貧困的農民。所以一般史籍都會簡練地說王審知出身貧苦。
另有記載說王審知其實也是名門之後,乃是秦朝名將王翦的三十四代孫。這是刻在王審知宗廟石碑上的,屬於“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根本不用考證,一眼假。
在掌握大權後,王審知沒有表現出暴發戶心態,反而愈加小心謹慎,非常注重節儉,衣服破了,就用裝酒的袋子打補丁。
一次,使者出差給他帶回來一個稀罕玩物——玻璃瓶。王審知嘖嘖稱奇,愛不釋手,在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一番後,忽然猛地把它摔在地上,摔得粉碎。使者和他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王審知解釋道:“玩物喪志!喜歡奇珍異寶,是走向驕奢淫逸、腐化墮落的第一步,我就是要為後世子孫做個表率。”
在他坐鎮福建的三十年時間裡,不斷有人慫恿他稱帝建國,均被他嚴詞拒絕,他對左右說道:“我寧可作開門節度使,也不作閉門天子。”這句話很熟悉,董昌稱帝時,老部下錢鏐就曾勸董昌“與其作閉門天子,不如作開門節度”。
有詩讚曰:
“閩疆昆季號三龍,白馬三郎秀獨鍾。
不欲閉門作天子,合沙讖已應登庸。”
在王審知的統治下,福建最顯著的成就應該是在造船業。在唐末、五代初,福建已經可以造出長達二十丈、可載六七百人的大海船了。除了王審知要透過海路向中央朝廷進貢以外,福建造船業的發展主要是為了對外貿易。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王審知為了發展對外貿易,不僅加大了對造船業的扶持,更是著手於港口的基礎建設。傳說在福建東北部,有個特別兇險的海域,暗礁橫濤,是過往船隻的噩夢,商船運輸隊不得不繞一個大彎,十分不方便。
一日,王審知做了個夢,夢見有位金甲武士,自稱吳安王,說要幫他開鑿一個港口。王審知醒來之後覺得非常詭異,就跟幕僚們提起此事。
幕僚們就讓他去海邊祭拜一下,萬一是真的呢?
王審知派自己的秘書前往祭奠,具述夢中之事。忽然,海面上烏雲滾滾、風起雲湧、雷電交加,出現了一個非魚非龍、黃鱗片紅毛的大怪獸,在海中翻滾引雷,一連三日。三天之後,海面恢復了平靜,這時候人們驚訝地發現,這裡居然成了一個可供船隻停泊的海港。
王審知將此事奏報中央,唐昭宗賜名“甘棠港”,
甘棠港,成為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刨除人為因素,甘棠港應該是王審知主持修建的重大基建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王審知曾組織相關專業人員,進行了一場蒐集搶救古籍的行動,自他的精心搜尋、保護下,大量古籍得以流傳下來。
在《五代史補》中,有大量關於王審知坐鎮福建的偈言讖語,花樣百出,但主體不變,即王審知鎮福建是天意。不必一一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