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376章 低調內涵王審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76章 低調內涵王審知 (1 / 2)

王審知身長七尺六寸,紫色面堂,方口隆準,總之就是帝王之相。喜歡騎白馬,人送外號“白馬三郎”。他對哥哥王潮十分恭順,每當他犯錯的時候,王潮經常拿棍子抽他,而王審知從來不躲、不擋,更無怨恨之色。

從光州南下到平定福建以來,王審知立功最多,在軍中也最有聲望。於是王潮捨棄父死子繼,而選擇了兄終弟及。

王潮病逝後,王審知把職務讓給二哥王審邽,王審邽堅辭不受。於是王審知自稱威武軍留後,奏報中央。

大唐朝廷隨即任命王審知為威武軍節度使。福建進入到了王審知時代。

王審知為了穩定政權,做了一系列的努力。

首先是處心積慮地為王潮挑選墓地,在王審知的運作下,將王潮葬在了晉江縣北郊的盤龍山,名義上是借“盤龍山”的美好寓意,實際則是儘量弱化王潮在福州的影響力。

除此之外,王審知秉承了王潮對待陳巖家人的優待態度,善待陳巖子嗣,強調王氏取代陳氏的合法性。

還有就是製造輿論。如前文講王氏三兄弟與先鋒官拜劍定老大,此事明顯是後人捏造的,“劍躍於地”顯然是違背科學常識的,而且在這個傳說中,是王審知拜得劍躍,然而王審知卻推讓給了大哥王潮,這更違法常理。很明顯,這是王審知集團杜撰,強調上天本意就是讓王審知做領導者;

又有一次,王審知事先買通了一位和尚,然後請他在廟會時登壇打禪。廟會上人山人海,就在遊客最多的時候,該和尚忽然指著人群中的王審知,說道:“金輪法王第三子降世臨凡,執掌閩地生殺大權!”人們信以為真。

王審知還編造童謠,“潮水來,巖頭沒;潮水去,矢口出”。人們解釋為“潮”指的是王潮,“巖”指的是陳巖,而“矢口”合起來就是“知”,所以童謠的意思預示著王潮來了,陳巖就走了,王潮走了,就該王審知了。多麼牽強附會!

王審知給大哥王潮的兒子和二哥王審邽的兒子都安排了很高的官職,地位高、俸祿高,卻都不掌握實權,特別是王潮的長子王延興,被王審知任命為自己的副使,給人一種王延興是王審知接班人的錯覺,以此來安撫王潮諸子。

其中,王審邽的兒子王延彬被任命為泉州刺史,治理革命首善之區。王延彬治理泉州十七年,頗有善政,人民安居樂業,一派喜慶祥和。然而某一日,王延彬得到了一隻白鹿和一枝紫色的靈芝,有位浩源和尚告訴他,這是帝王的徵兆。從那以後,王延彬就認為自己可以當皇上,開始腐化墮落,不僅怠於政事,他更做了一件突破底線的事:派人秘密向後梁朝廷進貢,請求任命他管理福建。

不料事情敗露,王審知誅殺妖僧浩源,將王延彬撤職軟禁。

王延彬案很值得深思。它既能證明王氏子孫,特別是王潮、王審邽的兒子們,從內心深處並不一定完全認可三叔王審知的統治,有奪權的衝動;再者,王延彬真的要謀反嗎?還是王審知自導自演?畢竟,王延彬是“延”字輩兒裡才能出眾的佼佼者。

穩定內部的同時,王審知也要尋求安定的外部環境,背靠大樹好乘涼。

王審知審時度勢,選中了當時最粗壯的一棵大樹——汴州朱溫。於是積極向朱溫靠攏,在朱溫的表奏下,累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爵封琅琊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