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頭爛額】
李嗣源太難了。只有寥寥數千嫡系部隊,推翻河東集團創始人之子,以養子身份改天換日,要兵沒兵,要錢沒錢,還要收拾李存勖留給他的爛攤子。而他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內就使集團步入正軌,較為平穩地完成了最高權力的轉移,並開創了一個短暫的太平盛世。
在他推進各項改革措施的時候,國內外環境並不穩定,此前的遺留問題漸漸浮出水面,叛亂四起,按下葫蘆浮起瓢。
李嗣源只能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疲於應對。這對於一位六十歲的老人來說,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上,都是嚴峻的考驗。也正因如此,李嗣源在稱帝七年半之後,龍體被拖垮,因病醫治無效,在首都洛陽駕崩。
登基初期的國內外形勢真的讓李嗣源焦頭爛額:
1,襄州山南東道
襄州山南東道節度使劉訓,最早為李克用的騎兵隊長,李存勖時期有刺史升至襄州節度使,“興教門兵變”的訊息傳來,劉訓趁著京師無主、天下大亂的機會,屠殺節度副使胡裝滿門,誣奏胡裝謀反,以報私人恩怨,聞者冤之。
李嗣源稱帝后,先暫停了劉訓的工作,讓親信安重誨遙領襄州節度使。安重誨認為山南東道乃帝國重鎮,必須有人親自坐鎮,不宜遙領,固辭不受。
於是,李嗣源恢復了劉訓的崗位,讓他重新坐鎮襄州,並恢復本名“劉訓”(之前被李存勖賜名李紹珙)。
劉訓趁亂滅族胡裝,是李嗣源登基那段時間裡的變亂之一。這位被滿門抄斬的胡裝,也值得一提:
胡裝,唐朝大詩人胡曾的孫子。胡曾在懿宗朝屢試不第,一氣之下,寫下著名的《下第》詩:“上林新桂年年發,不許平人折一枝。”後來成為“北漂”,寓居長安,復讀多年,後來終於中第。
“保研黨”內訌,韋保衡將路巖排擠出朝廷,外放為西川節度使,路巖將胡曾召為掌書記;後來高駢鎮西川,胡曾又成為高駢的掌書記;“黃巢之亂”時,胡曾跟隨高駢坐鎮荊南。據說在他覺察到高駢有不臣之心後,不辭而別,終老家鄉。
胡曾有150首七絕詩,彙編成著名的《詠史詩》。《全唐詩》錄其詩一卷,胡曾也被選入《唐才子傳》。
前文中,王宗衍荒淫無道,宦官宋光浦以《姑蘇臺》一詩勸諫,“不覺錢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來”,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胡曾。
然而他的這位孫子,胡裝同志,就真的比較能裝了。他的學問不要說跟他爺爺胡曾相比了,就是跟一般人比起來,都是相當一般。然而在唐末那個講究出身、門第的時代,“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說辭風行一時,於是胡裝就以“胡曾之孫”的身份處處裝孫子。
楊師厚坐鎮魏博的時候,節度副使叫李嗣業,是胡裝的老朋友,於是胡裝前往拜謁,託關係、走後門,得到了貴鄉縣縣令的小差事。朱友貞分割魏博誘發魏博銀槍效節軍兵變,小將張彥舉魏博之地投降李存勖,兵變中,李嗣業被殺,樹倒猢猻散,靠走了李嗣業門路的胡裝也就光榮下崗了。
李存勖接管魏博後,“胡曾之孫”胡裝前往拜謁求官。當時幫李存勖打理魏博的司空頲卻遲遲不授予其官,因為胡裝在貴鄉縣的口碑不好,貪汙受賄,品行不端。胡裝急了,“還講不講理了?天下的貪官多了,怎麼就非得跟我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