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283章 後梁尾聲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83章 後梁尾聲2 (2 / 2)

其次,朱友貞名望太低,資歷太淺,“元老勳舊幫”很少有人買他的賬。

被朱溫寄予厚望的,是長子朱友裕、侄子朱友寧、朱友倫。在長期的南征北戰中,這三人屢見史書,他們跟隨朱溫出生入死,在戰場上得到了歷練,更在軍隊中樹立了威望。

資歷與威望,是團隊接班人的必備要素,而這恰恰是朱友貞最為缺乏的。元老勳舊們,沒有人發自內心地服他。

楊師厚,擁兵不臣,形如割據;魏博叛軍領袖張彥,公開蔑稱朱友貞為“傭保兒”;就連劉鄩,也當著朱友貞的面用笏板在地上指指點點……

在朱友貞內心深處,這些所謂的元老勳舊們,個個心懷不臣之心,他們蔑視皇權,蔑視中央,蔑視朕!故而不能信任之。

基於這兩個主要原因,也就不難理解朱友貞為何要親近“外戚幫”而排斥“元老勳舊幫”了。

當然,李存勖襲位之初也與朱友貞面臨同樣問題,同樣是20多歲走上最高領導人崗位,面對一群手握重兵且思想活躍的勳舊們。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李存勖披堅執銳、身先士卒,與將士們共甘共苦,在軍隊中積累資歷,與將士們培養感情,樹立威望;而朱友貞“性沉厚寡言,雅好儒士”。

除了親小人、遠賢臣,實在也找不出朱友貞身上還有哪些值得批評。他不沉溺酒色,不好歌舞,不喜遊獵,不寵伶人樂工,不鬥鵝……沒有任何不良嗜好,比唐懿宗、唐僖宗好多了,就連唐昭宗也在後來沾染上酗酒的惡習。

朱友貞最後做到了君王死社稷,在首都淪陷前夕,壯烈殉國。也算一條漢子。

此外,後梁對中華文明的傳承是有一定貢獻的。

貞明七年(921)2月,朱友貞下詔收集整理“口述歷史”。經過唐末的多年戰亂,很多官方史料毀於戰火,唐末的歷史出現了認為的斷檔,朱友貞命令社會精英階層貢獻出家傳,“具述父祖事行源流及才術德業灼然可考者,並纂述送史館”。特別是對唐武宗以後的史料,不論公私,都要送史館抄錄,並且強調“皆須直書,不用文藻”。

本次採集範圍之廣,可謂空前。就連往來公文公函、文藝作品等,這麼說吧,凡是在武宗朝之後產生的文字,都要送到史館抄錄。

如果不是後梁的這次收集整理,恐怕中國歷史就會在唐宣宗之後出現幾十年的歷史斷層,無人知曉盛唐是怎麼滅亡的,五代是如何興起的。

後梁中國文化的貢獻不容忽視,對中華文明的程序有著不可磨滅的積極意義。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