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280章 朱友貞的末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80章 朱友貞的末日 (3 / 3)

鄭珏,也是名門望族出身,滎陽鄭氏。唐朝一共有13位鄭姓宰相,其中12位都是滎陽鄭氏。例如前文提到過的鄭從讜、鄭昌圖、鄭畋、鄭延昌、“歇後鄭五”鄭綮。鄭珏就是鄭綮的侄孫。

滎陽鄭氏是門閥士族中的高階頂配——“五姓七族”之一。其他的分別是隴西李氏(李商隱,李巨川)、趙郡李氏(李德裕)、清河崔氏(崔胤)、博陵崔氏(崔遠、崔沆)、范陽盧氏(盧攜)、太原王氏(王溥)。

括號裡的只是在本書前文出過鏡或者歷史知名人物,其宗族內顯達人員絕不止於此,位列三公、登將相宰輔、成為駙馬、皇后者比比皆是。他們是正兒八經的高門大姓,孤傲到甚至不屑與皇族通婚的地步,跟這幾個家族比起來,李唐皇室就是渣。

自唐太宗以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就開始想盡一切辦法地削弱門閥士族的政治影響力,甚至以行政力量干預其婚嫁,故而又被成為“禁婚家”。

越是被嚴厲打壓的,越會引起強烈反彈。皇帝的禁婚詔書反而進一步抬高了他們的社會影響力,使他們更加與眾不同,更加孤傲尊貴。一直到了唐末,經過來自皇族二百多年的打壓,門閥觀念非但沒有消逝,反而比初唐時更加嚴重。

門第觀念,經常穿插於唐末政治鬥爭之中。比如博陵崔氏出身的崔遠就十分瞧不起柳公綽族孫柳璨。

到了昭宗朝,為了剷除宦官勢力,昭宗制定了“文官路線”,開始傾向於尋求名門望族的後裔出任宰相等中央高職;朱溫篡唐之後,更是亟需高門大姓為自己站臺背書,充當政治花瓶。

例如鄭珏,雖然出身名門世家,但他自身資質實屬平庸,屢試不第,連續落榜19年。後來走了“治癒大師”張全義的關係,才混了一個進士及第的非全日制函授學歷,從此步入政壇,在張全義的栽培下茁壯成長,帝位來路不正的朱友貞更加迫切地需要政治花瓶,於是滎陽鄭氏、昭宗朝宰相“歇後鄭五”鄭綮之孫的鄭珏就破格榮登了宰相之位。

題外話,鄭珏與數字“19”有不解之緣,他科舉了19年才及第(關係戶),及第時的名次是第19名,後來做了19年宰相,家族大排行也是第19,非常有意思的巧合。

鄭珏在後梁做宰相,可謂是碌碌無為,不見一言一計,唯獨在後梁滅亡前夕提出“詐降”的計策,成功活躍了現場氣氛,舒緩了國破家亡時的恐怖悲傷氣氛。比他叔祖父鄭綮還要逗兒。

滿朝文武束手無策,連敬翔都說即便張良、陳平再世也無濟於事,朱友貞能做的就只剩哭泣了。

哭罷多時,朱友貞回到臥房,想最後再看一眼傳國玉璽,跟它做個訣別。開啟木匣一瞧,空空如也。他的親信早就將傳國玉璽偷走,獻到後唐軍營裡報功領賞去了。

朱友貞痛苦而絕望地閉上了眼睛。

有人急奏十萬火急軍情,說後唐軍隊已經越過曹州,塵土飛揚,遮天蔽日,不知有多少軍隊!

朱友貞緩緩睜開眼睛,點點頭,“知道了。”

此時此刻,後唐軍隊即將兵臨城下,文武群臣們各自做著自己的打算。朱友貞,這個亡國之君,面臨著眾叛親離的窘境,身邊只剩下最後一名親信——親軍統領皇甫麟。

朱友貞對皇甫麟說道:“我們朱家跟沙陀人有世仇,我絕對不能被他們活捉,而我又沒有自殺的勇氣,請你幫忙砍下我的人頭。”

皇甫麟淚流滿面,“我願替陛下揮刀殺敵,死在陣前都不怕,卻不敢接受這份命令。”

朱友貞怒道:“莫非你要出賣我,拿我去領賞?”

皇甫麟伏地痛哭,“我願以死證清白!”說完就要抹脖子自殺。

朱友貞連忙握住他的手,“就讓我們一起死吧。”君臣二人相對而哭。場面太瓊瑤。

最終,皇甫麟含淚斬殺朱友貞,隨後在朱友貞屍體前刎頸自殺。

幾個小時後,李嗣源率兵進入汴州接管,安撫百姓,又過了幾個小時,李存勖進入汴州。

李嗣源率領後梁降臣降將在城門口列隊迎接,李存勖無比激動地拉住李嗣源的衣服,說道:“我能奪得天下,全是你父子的功勞,我應該與你們父子分享天下啊!”

歷史真的很會開玩笑,汴州城下的一句戲言,日後果然就得到了兌現。李嗣源及其養子李從珂真的就相繼坐上了後唐帝國的皇帝寶座。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