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之臣】
後梁龍德三年,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10月9日,夜。
這一夜,後梁末帝朱友貞殉國,君王死社稷;這一夜,“莊宗入汴”,李存勖以征服者姿態入主汴州。
後梁帝國滅亡。這是無比漫長的一夜,無數人徹夜難眠。
敬翔獨自坐在書房中,案上的蠟燭即將燃盡,微弱的燈火掙扎著,散發著最後一絲光亮,把敬翔的臉龐照得烏暗鐵青,如同一尊雕像。
“咣噹”,房門被粗暴地推開,伴隨著一陣秋夜冷風,一個人影興沖沖地踏進來,面前的燭火撲簌簌地左右搖擺,險些熄滅。
來者不辨面目,只聽他用難以抑制地興奮大聲說道:“太好了!新皇帝頒佈了詔書,赦免我們的罪行,走吧,一起去朝見吧?”
聽聲而知,來人是李振。
他口中的“罪行”其實就是“前朝為官”。按照慣例,改朝換代之後,前朝官員要跪在新皇帝面前請求寬恕,饒恕自己曾經“誤入歧途”、“為虎作倀”。新皇帝要大度地表示既往不咎,一改赦免,官復原職,爾爾。
敬翔面色沉重,目光從燭光轉向李振,緩緩說道:“你我二人均為後梁宰相,雖說君王昏庸,寵信奸佞,但你我不能盡職勸諫,如今帝國滅亡,你我又無力拯救,新皇帝如果詰責你我失職之罪,我們又該如何作答?”
李振啞口無言。氣氛在沉默中愈發尷尬。
李振熱臉貼了冷屁股,無地自容,只好黯然離開。
不一會兒,家人來報,說李振已經入宮朝見新天子去了!
敬翔望著皇宮方向嘆息道:“朱家跟新皇帝是兩代世仇,如今帝國滅亡,舊主慘死,即便新皇帝不怪罪你我,你我還有何面目再進建國門(皇宮正門)?還有何面目在九泉之下見太祖?李振啊李振,你枉為大丈夫!”
東方發白,盡掃黎明前的黑暗。新的一天到來了。
當家人們開啟房門時,發現書桌上那個倔強的蠟燭終於油盡燈枯,徹底熄滅,而敬翔也已經懸樑自盡,以身殉梁。
當天(10月10日),後梁文武百官再一次集體進宮,下跪請求赦免。李存勖命人宣讀赦免詔書,宣佈後梁文武官員一律赦免,各回工作崗位。
在昨天入城的時候,李存勖就下令搜捕朱友貞,有人獻上朱友貞的人頭。
李存勖聽說朱友貞殉國後,悵然失落,嘆息道:“敵惠敵怨,不在後嗣。我與他十年對壘,可惜沒能活著見他一面。”表現出了英雄相惜的樣子。也許李存勖真的不是在作秀,畢竟勝利者、自信者都是寬容大度的。如他所說,兩家的世仇是父一輩結下的,是李克用與朱溫之間的陳年舊賬,何況“上源驛事變”的幕後真兇是大唐朝廷,朱溫只是一個背鍋俠,這是雙方心知肚明的,至於後來李克用拿“上源驛事變”碰瓷朝廷、敲詐勒索,則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
說到底,李存勖與朱友貞私人之間並無你死我活的矛盾。也許,李存勖在進入汴州前,還憧憬著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大團圓畫面;也許,李存勖還醞釀著逼迫朱友貞參演一出禪讓大典……
咱倆打了十幾年的仗,我終於打進首都,有機會以征服者的姿態與你談笑風生了,友貞啊,你怎麼就走了呢?哎,可惜,可惜!
李存勖命令王瓚把朱友貞屍身暫存在佛寺,而把朱友貞的人頭做防腐處理,然後裝進木匣,送到皇家太社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