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二年(908)正月,李克用病危。
病榻前,李克用召集了弟弟李克寧、監軍宦官張承業、大將李存璋、幕僚盧質等人,交代後事,讓這幾人作為託孤之臣,輔佐兒子李存勖襲位。
李克用拿出三支箭矢,鄭重地交給李存勖,對他說道:“我平生有三大恨,也是我的三大遺願,你一定要替我完成!”
第一支箭矢,幽州劉仁恭父子。“劉仁恭,我所立也,卻背叛於我。”
第二支箭矢,汴州朱溫。“上源驛事變”是我心中永遠的痛,且朱賊弒殺天子,篡唐自立,人神共憤,咱家滿門忠烈,世代唐臣,你務必消滅朱賊,推翻後梁!
第三支箭矢,契丹主耶律阿保機。我與他約為兄弟,發誓滅梁復唐,而他背信棄義,歸附朱賊。
“三箭託孤”的說法見載於《五代史闕文》,而且明確地指出是“民間傳說”,坊間傳聞。但我仍然予以採納,因為即便是民間杜撰,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它不僅浪漫地描繪了河東集團最高權力的移交過程,更賦有深厚的政治意義,是河東集團未來的軍事行動綱領和政治行為準則。
不拿下幽州,就不能控制河朔,不能河朔,就不能對朱溫產生致命威脅,所以幽州是問鼎中原的關鍵所在;
朱溫弒君篡唐,為天下公敵,“滅朱溫、興大唐”是河東勢力的政治指導綱領,是河東勢力雄霸天下的法理依據和政治正確;
契丹則是中原王朝的潛在威脅,不除掉契丹,河東勢力的“國運”就不會長久。
所以李克用“三箭託孤”實際是對河東勢力的未來發展規劃,“三步走”戰略。如此一來,李克用的子孫便可在中原高枕無憂,帝位永傳。
贈箭矢,在蕃禮中具有特殊意義,特別是臨終時所贈,相當於中原文化中“傳國玉璽”的寓意,意味著最高權力的轉移和繼承。
所以李存勖把這三支箭矢供在李克用的祭廟裡,出征前,需用少牢(豬羊各一)之禮祭祀稟告,然後再隆重請出其中一支,裝到錦繡的箭袋中,派貼身侍衛隨身揹負,當達成目標凱旋後,再用同樣隆重的儀式將該箭矢連同敵人的人頭獻上。
很有儀式感。
後世《水滸傳》中,晁蓋臨終時將一支箭矢折為兩截,宋江與盧俊義各執一半,約定擒殺史文恭者,做梁山之主。這個橋段應該就是致敬的蕃禮,既浪漫又江湖。
有意思的是,李存勖只出色地完成了前兩步,沒有完成最後一步。與李克用的設想一樣,先控制幽州、河北,繼而以河北為跳板推翻了後梁。而李克用的子孫也正是受契丹之禍,斷送了江山社稷。
所以,當我們以上帝視角回頭審視的時候,不由得對“三箭託孤”肅然起敬,哪怕只是坊間傳聞,但我仍然堅持把它記錄在這裡。
最後,李克用面露憂愁,說李嗣昭深陷孤城,我已經來不及再見他一面了,等把我安葬之後,你一定要跟周德威竭盡全力,營救李嗣昭!
李存勖泣不成聲。
李克用指著李存勖,對李克寧等託孤重臣說道:“亞子,就託付給你們了。”話音剛落,李克用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享年53歲。
“亞子”是李存勖的小名。“三鎮犯闕”時,李克用勤王救駕,命11歲的李存勖覲見昭宗皇帝,昭宗皇帝見李存勖儀表不凡、骨骼驚奇,曾嘆曰:“此子不亞其父。”九五之尊金口玉言,故而李存勖便得“李亞子”之美譽。
另:某度在李存勖的人物詞條中,顯示“亞子”是他的字,不準確,應該算“別稱”。
24歲的李存勖坐上了河東集團一把手的位置。所謂幼主登基,主少國疑。李存勖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河東集團甚至有自潰的危險。
一場嚴峻的考驗正等待著這位24歲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