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溫瞞天過海,宿州才是他的行動目標。兵不厭詐。
宿州,是徐州的南大門,南扼淮南,北控徐州,素有“南北要衝”的說法。拿下宿州,就切斷了時溥的退路,並且可以牽制住泗州的援兵,使徐州淪為一座孤城。
宿州在手,徐州我有。
在朱溫的第一次徐州之戰中,宿州望風而降,投降了朱溫;當朱溫初征淮南失利之後,又叛變回歸徐州的懷抱。
宿州閉城堅守,任憑汴軍如何挑敵罵陣,就是不出戰。當縮頭烏龜怎麼了?當王八,壽命長。
按照汴軍的軍事計劃,宿州必須速戰速決,在徐州時溥尚未反應過來之前,完成戰略合圍,切斷徐州感化軍的神經中樞,讓其陷入癱瘓。
朱溫焦急萬分,多次催問宿州戰況。
總指揮丁會更加焦急,召集眾將商議破城之策。
葛從周獻計說應該用水攻。
宿州城雖然壁壘森嚴,卻是新築而成,夯土結構的城牆最怕水浸,如果能以大水浸泡之,不出十天就可崩塌。宿州城外地勢平坦,西高東低,通濟渠大運河正好由西往東穿城而過,只要在城東截住汴水,宿州就會立刻變成湖鄉澤國,不攻自破。
眾將拍案叫絕,連稱妙計。有人擔心這項浩大的水利工程工期太長,不利實施。
大家七嘴八舌地爭論著,唯獨壕寨使劉康義低頭不語,只顧寫寫畫畫,然後才信心十足地說道:“可以!”
劉康義為大家算了一筆賬:讓士兵用衣服包土,三萬士兵堵塞汴水,一日即可完工;圍堤築壩十五里,需用十萬方土石,我們抽調五千人築壩,每人每天可背四方土,五日正好十萬方。剩餘的兩萬五千人則可在這五天之內擔當外圍警戒,確保五千工兵的工期順利進行。
丁會立刻同意了水攻之策。
葛從周與劉康義負責築堤圍堰;
霍存負責外圍警戒;
丁會負責率數千兵馬圍堵宿州四門。
五日之後,宿州果然成了一座水城。城內水深盈尺,已經很難生火做飯,軍民飽受城市內澇之苦,人心慌亂。
不及十日,城牆已經出現了大面積坍塌,守軍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又遲遲不見徐州方面的援軍,自知難敵,於是再一次開城投降,歸順了朱溫。
水淹宿州,為二徵徐州帶來了開門紅:
徐州部將劉知俊因被時溥猜忌,率本部兵馬兩千人投降朱溫;
曹州(屬鄆州天平軍朱瑄)舉州投降朱溫;
壽州(屬淮南孫儒)將領劉弘鄂因痛恨孫儒的殘暴,舉州投降朱溫。
三大敵人陣營均有將領投降朱溫,其中,徐州劉知俊是帶著部隊成建制投降,曹州、壽州是帶城投降。
火借風勢,風助火威。朱溫實力強勁,故而敵人投降,敵人的投降又助長了朱溫的實力。丁會水淹宿州,為朱溫開啟了一個良性迴圈的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