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33章 私鹽販子的怒吼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3章 私鹽販子的怒吼 (1 / 2)

乾符元年(874),唐僖宗新登大寶。年底,長垣(今河南高官垣縣)民變,變民首領叫王仙芝。這場民變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壯大,與漢末的“黃巾起義”一樣,它將唐王朝帶進了墳墓。

這次民變持續十年之久,波及帝國半壁江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農民起義之一。

而縱觀起義終始,其領導人的智慧也未見得多麼高深,他們的“成功”更多是來自敵人的襯托。他們被時代選中,被時勢造就。

與其他民變、起義的群眾基礎相類似,山東、河南、安徽一帶連年遭受自然災害,水災、旱災、蝗災此起彼伏,這是客觀原因,不得不承認;

地方官員為了粉飾政績,瞞報災情,還增加稅收,編造盛世繁榮景象,作為自己升官的政績,而把農民逼上絕路;

從“銀刀卒”到“龐勳之亂”,其殘餘勢力始終沒有被徹底清剿,他們一直扮演著群盜流寇的角色,在這一帶活動;

在王仙芝起事之前,徐州一帶就已經有成群結隊的盜匪掠奪民間財產,而州縣無力制服;

以上是民變能夠快速壯大的主要社會因素。佔了“人和”。

本次民變爆發地點和早期的活動範圍,是長垣、濮州、曹州一帶,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河南、江蘇、安徽四省交界的地區,在當時也是天平軍、感化軍(原武寧軍)、宣武軍、義成軍、魏博軍等轄區邊境交界處,“三不管”地帶,這是起義軍迅速壯大的地理因素。佔了“地利”。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天時”:南詔二次入侵西川。

這一個原因乍一看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一個在今天的四川,一個在今天的山東,跨著大半個中國。

這就對了,恰恰是因為距離遠。

南詔二次入侵西川,逼近成都,朝廷把“南詔剋星”高駢緊急調往西川。高駢,時任天平軍節度使,天平軍總部在鄆州,今天的山東省東平縣。

天平軍的精兵勇將奉詔隨高駢入川。天平軍轄境出現了武裝力量的真空,成為民變在初期能夠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歷史總是那麼詼諧頑皮,這次民變爆發的直接導火索,還真不是什麼“官逼民反”,相反,是一次合法的、正義的執法行動——緝私。

自春秋時齊國的管仲進行改革,推行“官山海”以來,歷代王朝都對鹽鐵等重要戰略物資進行國家壟斷經營,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均有類似“鹽鐵專營”的機構和官員,來保證官府對鹽鐵貿易的絕對壟斷。

唐朝也不例外,特別是晚唐時期,鹽鐵專賣的利潤幾乎支撐起全國一半的財政收入,成為大唐帝國的命根子。

鐵礦的開採、冶煉和鍛造,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玩兒得轉的。而鹽就不同了,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和裝置上的門檻,甚至沒有資金的要求,舀一瓢海水,曬乾了,就能賣錢。

門檻低、操作簡單,而其中的暴利,又實在令人眼饞。當時朝廷的鹽利在900%左右,一塊錢成本,賣十塊錢,還不存在競爭對手。

“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資本論》第一卷

三倍的利潤就可以無視死罪了,何況是九倍。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