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權歸理事會七個人開會討論,知縣失去了一錘定音的權利,但是保留將除了理事會常務理事之下所有官吏的立即停職接受調查的權利。
以後知縣不在負責縣裡面的刑事,治安等事物,這些事物將全部交給縣尉負責。
當然最最重要的監察權利是一定要有的,朱由校尤其對這點最重視,監察御史只接受垂直管轄,也就是說不接受地方約束,只接受上級指令,最上級就是都察院乃至最高到朱由校。
朱由校就是要把權利給拆分開來,這樣地方還有精力跟中央對抗嗎,理事會七個人自己為了權利就得鬥爭的你死我活了,權利越分散對中央的管轄也就越有利。
若是地方只發出一個聲音那麼中央還怎麼插手地方事務啊,你說是不是這麼個理。
縣級暫時就這麼設定了,到了府級也沒有什麼大的變動,只是多加了兩個席位,加入了知書還有治安官。
這個知書可就是朱由校特別加入的了,因為這個職位不是地方任免而是中央指派,直接歸吏部管轄,作為中央專門插手插手地方事務的釘子。
雖然和知府是平級但是還要高一點,乃是一府之地的最高官員,不執掌民事,只負責當地的意識形態還有對地方政府的監控。
關鍵時刻還可以調動監察御史,調查有問題的官員。
後世那套成熟的官吏制度也是可以拿出來修改修改用用的嘛,好歹這也是後世多少專家研究之後得出的比較合理的官制,相對於大明來說還是非常先進的。
若是你問天下官員會不會反對,那些地方士紳會不會搞事情,那朱由校只能告訴你人性啊,這一套搞起來那是要影響到多少人的利益啊。
原本一個縣的官員就那麼幾個,權利也都集中了,多少人眼饞都沒用,現在呢皇帝把權利分散了,他們也可以獲得權利,如此一來反對的人最多就那幾個現在得利者,而支援的卻是佔絕對多數的未來得利者。
要不然當年的推恩令是這麼施行的,公侯的勢力是大,可是他的勢力也是下面人組成的,下面的人一看原來自己也可以分一杯,那麼這些主家還能阻攔嗎。
還有這科舉是怎麼普及的,世家的威勢再大也大不過佔天下大多數的寒門啊,世家就那麼幾個,寒門遍佈天下,用人數都堆死他們了。
所以這個政策實施之後反對者不用朱由校出手,那些未來得利者就會出手幫朱由校解決問題的。
然而呢,朱由校會告訴那些未來得利者,其實這個政策就是為了限制住你們的嗎?
當時機成熟的時候,那些自以為是的未來得利者就會發現自己好像控住不住局勢了,主要權利將會收歸中央所有。
“孫愛卿一切都靠你了,不要辜負了朕的一片赤誠,願愛卿日後光宗耀祖青史留名啊!”臨走之前朱由校深情拉著孫傳庭的手不願放開,眼神裡面滿是不捨。
老孫啊,這個朕可是交給你了,你要是幹不好朕一定把你家祖墳給刨了你信不信!
孫傳庭滿目淚水竟無語凝咽。
陛下有你這麼坑臣子的嗎!這麼大的事情您就真的要當甩手掌櫃的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