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北軍之前在王番的率領下,參與第一次淮南會戰,雖然還不能充當衝鋒陷陣的精銳主力使用,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
朝廷這幾年來一是為了防範京襄,同時也是為了削弱鄭懷忠父子殘餘勢力對神武軍及淮東防線的負面影響,將一大批撥亂歸正的原鄭氏部族從神武軍抽出來,補充到荊湖北路兵馬都部署司及諸州府的兵馬都監司之中擔任都指揮使、都虞候、指揮使等地方軍職。
出任荊北兵馬都部署的高峻堂,本身也是高氏出身的大將級人物,有著豐富的統兵作戰經驗。
因此荊北兵馬這三四年來還是得到進一步加強的,之前也參與了對洞荊匪軍的圍剿作戰。
紹隆帝及朝廷諸公當然有理由相信,從淮東及荊南、荊北抽調七八萬兵馬增援淮西,至少能在壽州與廬州之間,與渡淮南下的赤扈東路大軍勢均力敵。
此外在建鄴附近還有京畿禁軍及建鄴水軍總計四五萬人眾能隨時增援廬州一線,還可以從江南東路、江南西路以及兩浙東路、兩浙西路源源不斷的徵調更大規模的援兵——
總之,朝廷在總的兵力部署上是充足的,至少要比第一次淮南會戰時要寬裕得多,但徐懷此時最擔憂的是兩個關鍵位置在之前都換了人。
一是負責諸路兵馬總協調、擬定及具體實施第二次淮南會戰的樞密使,由胡楷換成了汪
伯潛。
汪伯潛雖然擔任過好幾年的樞密副使,但他在擔任樞密副使之前,都沒有統領或節制兵馬的經驗,很難想象他能發揮好協調、總攬全域性的作用。
還有一個關鍵位置是淮西制置副使、右驍勝軍統制兼知廬州,從劉衍換成了許璞。
諸路援軍增援淮西,在壽春等城被優勢敵軍圍困的情況下,基本上都需要圍繞廬州,以廬州為中心、作為支點進行集結、組織反攻。
此時淮西制置安撫使韓時良坐鎮壽春被圍,倘若朝廷不另外派遣統兵大臣前往廬州坐鎮,那接替劉衍出任淮西制置副使、右驍勝軍統制、兼知廬州的許璞,自然就成了出面組織第二次淮南會戰的前線統帥。
就算朝廷不放心許璞統領十數萬大軍進行會戰的能力,但朝中除了劉衍之外,還有誰能堪當此任?
汪伯潛嗎?
紹隆帝因為猜忌,才解除劉衍的兵權,將其調任樞密副使,又怎麼可能輕易就叫他再往廬州統兵?
劉衍不會被委以重任,相比較幹過幾年樞密副使、卻無實際統兵經險的汪伯潛,徐懷倒是更希望葛伯奕能前往廬州主持戰事。
在之前的奏函裡,徐懷也是向朝廷如此建議的。
不過,此時傳來的聖旨明裡暗裡要求徐懷不得過問淮南戰事,徐懷此時也沒有辦法揣摩紹隆帝心目中的前線統帥人選到底是誰……
1秒記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