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數騎從營中飛快馳出,一路揚鞭南下,馬不停蹄從汝州境內借道趕往蔡州而去。
景王趙湍這才將張辛、鄧珪、凌堅、韓文德、劉師望、餘珙、餘整等麾下諸將以及名義上的守陵使喬繼恩、守陵軍都指揮使陳由貴及守陵軍諸指揮顧大均等人召入大帳,商議渡河的具體部署。
“渡河追擊虜兵?”守陵使喬繼恩聽聞景王趙湍此議,震駭得神魂驚散,也顧不上失禮,難以置信的盯住景王趙湍,聲音都有些發顫的問道,“虜兵兇頑,我等倚仗西軍之側,又據地形之勝,襲擾其側,三五日或能收割三五十數顆不等的頭顱,但獨師渡河北進,沒有西軍可為依託,憑什麼去獨面兇頑之敵?”
苗彥雄、鄭懷忠等將帥在周鶴的節制下,再消極應戰,但十數萬西軍健銳填於孟津、偃師、鞏縣,營壘相接十數里,牢牢吸引住西線虜兵主力,這是誰都無法否認的事實。
要不是如此,三千多守陵軍憑什麼從側翼去襲擾近二十倍於己的虜兵?
並沒有接到朝廷令旨,景王趙湍說虜兵將撤,他要率部渡河銜尾追擊虜兵,這顯然是擅自作為,周鶴、苗彥雄、鄭懷忠等人絕不會附從。
景王趙湍自抵鞏縣始,擅自作為的事多了。
此值社稷存亡之際,喬繼恩他也不覺得要墨守陳規,但問題是西軍主力在黃河南岸巋然不動,僅三千守陵軍將卒渡河銜尾追擊北撤虜兵,跟找死有什麼區別?
張辛追隨景王趙湍多年,比錢尚端更得信任;而凌堅、韓文德、劉師望、餘珙、餘整也自視得景王趙湍拔擢行伍之間,心懷士為知己者死之志。
他們雖然震驚於景王趙湍的決定,卻都安坐如素。
而張辛與凌堅、韓文德、劉師望、餘珙、餘整等將,乃是景王掌握守陵軍的根基,他們坐在一旁沒有表示什麼異議,陳由貴、顧大鈞等守陵軍名義上的都指揮使、指揮使臉色很差,卻是知道他們說出反對的話,在景王趙湍面前沒有什麼分量。
鄧珪瞥了徐懷、徐武磧等人一眼。
在徐懷、徐武磧馳入大營一個時辰之後,景王趙湍便做出渡河的決定,很顯然這一切都是來自於徐懷的建議。
鄧珪這會兒還沒有時間跟徐懷單獨說上話,但他很清楚徐懷崛起於楚山,很多時候看似行險,如履薄冰,卻無不是精微算計。
他此時更多思考的,是徐懷建議景王趙湍親率守陵軍渡河的用意。
當然了,這點並不難揣測:徐懷當初建議鄧珪留在景王趙湍身邊,協助張辛整訓守陵軍,用意就是助景王趙湍爭嫡。
現在赤扈人即將渡河北撤,景王趙湍率軍渡河銜尾追擊,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光明正大的留在外面,不回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