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就說過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曾經就修過一條運河。
那條運河現在還在使用當中。
那個運河是從揚州起到淮河的一條運河。
雖然修建的不算太寬廣,可是就是透過那條運河,扶蘇才知道船運在這個時代,是多麼的重要。
陳平對扶蘇建議道,修建運河耗費財力非常巨大,他覺得現在皇帝已經有了蒸汽機計劃。
那個蒸汽機計劃就已經耗費了大量的金錢。
如果明年再修運河的話,剛剛有些起色的國庫勢必又要變得虧空。
不過扶蘇倒不那麼看。
因為從大秦帝國的整體來考量,修建那樣一條運河是十分有利的。
至少由南向北運輸的糧食可以大幅地減輕損耗。
過去從南方向咸陽城運糧食一百斤,等運到咸陽的時候,就要花掉將近四十斤糧食。
損耗極其大,有的甚至會超過一半以上。
但是船運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船運不需要馬拉,只要人吃飽了,他會把貨物運到運河的沿途任何一個地點。
而且扶蘇想的是,他需要這個運河來連通南北,加強對帝國南方和帝國北方的控制。
所以這條運河中間是要路過三川郡。
而三川郡距離咸陽就已經很近。
扶蘇的意思是,透過這條運河加強對帝國南部的控制。
尤其現在南方軍依然駐紮在南方小國,導致秦帝國和那些小國經濟溝通更多。
可是在百越等地運來的水果糧食,在路途當中損耗極大。
扶蘇覺得特別不值,雖然那邊陸上交通不發達,可是水路卻四通八達。
所以運河的修建可以溝通南方,加強南北經濟協調。
不過蕭何和陳平這兩個人心中犯嘀咕,他們覺得現在大秦帝國人口主要還是在黃河以北集中。
而且現在因為扶蘇的人口計劃,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耕地不夠用的情況。
讓他們去南方開墾,他們還不願意去,這種情況就算是大秦帝國國力持續上升也很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