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姬唐> 第八十五章 銅錢---黃金!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五章 銅錢---黃金! (1 / 2)

就在姬松等待宮中訊息,難得一大早起來早朝時,卻發現事情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簡單。看著在上面侃侃而談,時而如疾風驟雨,時而如風和日麗般的李承乾,他突然有些想明白了。

這錢幣增發金銀幣的事情不在朝堂,因為錢幣的弊政已經不是一朝一代的事情,多少年來變來變去,最後也只有銅錢成為最為廣泛接受的錢幣,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銅錢的出現和它的希有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我們都知道,之前最早使用的貨幣是貝殼,這從漢字的構成中就能得到證明。在商代基本定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財富、交易有關的字,都帶有“貝”字偏旁、古人就已經使用海貝作為錢幣了。

但是,貝殼作為錢幣有很大的侷限性,它不易儲存、攜帶和計算,也不易分割和統一。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尋找更適合作為貨幣的物品。而最終被選中的,就是青銅。

它比純銅更堅硬、更耐用,也更容易鑄造。青銅在商周時期被廣泛用於製作武器、器皿和樂器等物品,成為了當時社會的重要標誌。

而青銅農具,則是青銅文化中最具有實用價值和流通價值的物品之一。它們不僅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還能夠作為商品進行交換。因此,在商周時期,青銅農具逐漸成為了一種通用的等價物。

然而,青銅農具作為貨幣也存在著不便之處,它們形狀各異、重量不一、難以儲存和攜帶。於是,人們開始模仿青銅農具的形狀和大小,用青銅鑄造出專門用於交換的貨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刀幣、布幣和圜錢。

刀幣源自青銅刀削,它們形似短刀或匕首,刃部較薄而柄部較厚。刀幣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齊國和燕國,後來逐漸流行於北方各國。刀幣上多刻有地名或重量等資訊。

布幣源自鏟形青銅農具,它們形似鋤頭或鐮刀,上端較寬而下端較窄。布幣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楚國和魏國,後來逐漸流行於南方各國。布幣上多刻有紋飾或花紋等圖案。

圜錢源自紡輪或玉璧,它們形似圓盤或圓環,中間有一個方孔。這就是代表天方地圓的方孔銅錢,後世也稱之為通寶,上面往往刻著皇帝年號等等。

而到了這時,隨著人口的增加,商業的繁榮,中原帝國在周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銅的使用更是越來越廣泛,而大家都知道,中原的銅礦並不多,甚至是貧瘠。

在先漢時期,鐵器的出現慢慢取代了銅在生產活動中的主導地位,銅也慢慢演變成錢幣的唯一屬性,成為中原完成發行錢幣的唯一金屬。

雖然銅錢在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流通,但它們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銅錢的價值受到銅含量和重量的影響,如果朝廷為了節省成本或應對危機,不斷減輕貨幣的分量或摻雜雜質,就會導致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損害國家信譽和民生。

二是銅錢的數量受到青銅資源的限制,如果國家為了保持貨幣的分量和純度,不斷增加銅礦的開採和進口,就會面臨資源枯竭和錢幣流失的風險。

三是銅錢的流通受到地域和規模的制約,如果國家為了促進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不斷擴大貨幣的發行和流通,就會面臨運輸困難和計算麻煩的問題。

因此,除了銅錢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物品被用作貨幣或補充貨幣的作用。例如糧食、絲綢、鹽、茶、鐵等。其中最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就是白銀。

白銀貨幣化的過程,也是中國被納入由西方掌控的國際白銀資本體系的過程。所以,銀幣的出現要是沒有相對應的白銀儲備,一旦發生意外,而朝廷卻沒有足夠的白銀應對市場需要,那麼白銀和黃金有什麼區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