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地方上就不同了,師資力量,硬體條件,根本就不能和太白書院相比。
隨著這些年朝廷大力推行教育,世家大族為了爭奪人才,也合力當地官府出錢建立地方上的書院。
雖然他們的規模和太白書院沒法比,但有世家大族的支援,又有藏書支援,地方上有些地方的書院還是辦的不錯的。
特別是越繁華的地方更是如此,五姓七望和不少世家大族合力在洛陽建立一座洛河書院,集各大世家之力,有錢出錢,有人出人。
還別說,世家還是有底子的,就大儒就出現了四位,其他領域也有不少老師在洛水書院執教,這些年也湧現出不少有才華的學子,這在每次科舉中就能發現。
但總體來說,地方(本章未完!
第三百五十一章 天下沸騰
上的學子大多以庶民學子為主,他們多是當地官府和有些威望的人發現有可造之材推薦給當地書院的。
學子們隨說不上家貧,但也絕對富裕不到哪去。
要是考不上科舉,他們最大的可能就是成為一個鄉間的教書先生,或為了生計投身世家大族,為其打理產業。
但現在朝廷突然出現這麼一道旨意,去三年就有可能成為一任縣令。雖然是六品上的下縣縣長,但只要人口增長,正七品縣令是鐵板訂釘的事情。
更何況,要是沒有這道聖旨,他們中除了極少數人能透過科舉為官外,其他人根本就沒有機會。
這次機會要是抓不住,他們再想遇到這樣的機會,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不就是羈縻州嗎,有什麼大不了的?
雖然生活艱苦點,但他們都是農家孩子,誰不是吃苦長大的?
更何況這只是初期艱苦,他們相信自己一定能帶領百姓們建設好當地,日子只會越過越好。
於是,在沒有任何串聯的情況下,各地書院全都******,希望朝廷給自己等人一個機會,給天下芸芸學子一個機會。
當地官員一看差點都哭了,這就是民心啊!
他們淚流滿面,自己終於有機會為“民”請命了。他們等了這麼多年,終於可以有名正言順大聲指責陛下,和當朝芸芸諸公的機會了。
“爾等放心,老夫就是這官不做,也要朝廷給大家一個交代。”
這是各地官員的心聲,不是將大家勸回去就了事了。而是真正的做到言行一致,一個唾沫一個釘。
於是,在不約而同下,各地的文書就像是不要錢一般去往長安。離得近的,直接將政務交給副手,自己獨自一人帶著學子們的***書,在眾多同僚羨慕嫉妒恨的目光中,雄赳赳氣昂昂地出發了.............
這只是天下的一個縮影,房遺愛,長孫衝,尉遲寶琳,魏叔玉等等,哪怕是離的再遠也帶著學生們的***書去往長安。
在他們想來,這麼出風頭的事怎麼能少了他們?
要是再沉寂下去,長安的百姓們都要忘記當初長安四少(四害)了。
讀書人的最高追求是什麼?
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還是震驚天地的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