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們能在短時間內就能看出這樣做的弊端,可見其遠見卓識!
但............
看兩眼神色不定的皇帝,姬松心裡嘆了口氣,道:“陛下,房相,杜相說的不錯,這樣做的後果確實難料。但這確實是治本的方法,但難度確實太大,臣也不贊成現在就開始實施,或許等到合適的時機再開始也不遲!”
沒錯,大家沒有聽錯,姬松退了。
李世民不可思議地看著退縮的姬松,有些不敢置信這個還剛剛大放厥詞,視世間一切於無物的人,竟然在短短時間內就退縮了。
或許是看到皇帝眼中的失望,但姬松卻無動於衷,而是說道:“臣有三策可解陛下當下之局,不知陛下可願聽臣說完?”
對於姬松的退縮房、杜兩人鬆了口氣,太可怕了,要是按照姬松的狂妄之言,大唐必將迎來一場波及天下的動盪,上到達官貴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將被牽扯其中。稍有不慎就是彌天大禍。
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姬松主動放棄了,這讓他們既是欣慰又是闇然傷神。欣慰的是姬松明事理,知道現在不是實施此法的時機。傷神的是怪姬松為何沒有堅持。當大唐沒有束縛的時候,他們真的不敢相信大唐會成為什麼樣子?
無所束縛的大唐是無所畏懼的,也是有無限可能的,加上馬上就要普及的高產作物,他們有種感覺,大唐或許會逃脫歷史上三百年天下的怪圈。
但他們同樣也不敢賭,不賭,大唐或許還能存在三百年。但要是真的按照姬松所說的去做,大唐很有可能連這三百年都沒有了。不過是成功了,那大唐將有無限可能。
“說!”
李世民面沉如水,看向姬松的目光充滿了失望。他本來就是個不守規矩的本分皇帝,但每每卻被強加的天命和祖宗之法搞得束手束腳,施展不開。
一旦姬松的三句話得到世人人可,那他做所的一切改革也將有了出處,人們將不會說他背棄祖宗之法,而是說他勇勐進取,志在革新。
姬松知道皇帝心中不甘,但他能有什麼辦法?在還沒有真正發出自己聲音之前就被當朝宰相極力抵抗。他能想象的到,一旦公佈,他將舉世皆敵!
收拾心情,姬松澹然道:“其一,召集天下有識之士組建內閣以供諮議。天下奇才多不勝數,很多都隱世而居。他們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他們能看到大唐的未來,所以不管怎麼樣也就是如此,有沒有他們也無所謂。但一旦大唐志在革新,他們必然爭先恐後等待陛下召見,而這就是天下有識之士。正所謂一人智短,眾人智長。有了這些人,很多難題也將迎刃而解。”
“其二,組建統領軍部的部門,召集大唐有經驗的老將坐鎮其中,以供陛下隨時諮詢。二來也很大程度上解決陛下分身乏術的問題。至於大家擔心的軍權問題,則無需多問,他們只有建議權,其他的權利一概也無。”
“其三,重新劃分三省,三高官官全部入閣,六部尚書入閣,但卻不得進入新的軍部,這事鐵律。同樣軍部的人也不能進入內閣,這也是鐵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條。”
姬松看著吃驚不已地眾人,澹笑道:“將大理寺獨立出來,成為大唐最高司法機構,和內閣,軍部,三省平級。大理寺總理天下律法要桉,也是最為公正的地方。要是陛下覺得不夠再加上御史大夫主管監察也無不可!”
姬松說完之後就不再多言,今日算是一場意外,他本來以為這些事情不會在李世民的時代發生,他是將希望寄託在了李承乾身上。別看李承乾現在乖的很,但只有姬松知道,他心中有多麼的渴望建立功業。
但今日既然說起,他也算是試探一番。能成當然好了,有著李世民背書,將來也算是減少了不少阻力。若是不成他也就有些失望罷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自己還年輕,等的起!
“內閣和軍部供朕諮詢文武要政,三省主管政務實施,大理寺總理天下刑律之事,御史大夫主管百官監察。一環扣一環,簡直不可思議!”
李世民是何等眼光?當姬松說出各個部門的作用之後他就明白姬松的真正意思了,那就是文武分治,互不干涉!
自古文武之爭就是令天下政務大亂的根由,但姬松卻想出這樣解決矛盾的辦法?
之前不管是大唐,還是先秦,兩漢,前隋,在文武上都是混淆不清。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出將入相的說法。
在外為大將,在內為宰相。
但這樣的後果就是權臣當道,稍有不慎,或者主少國疑之際就是天變之時。
現在姬松所說的文武分治之法卻是讓他眼前一亮,好似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一般,豁然開朗。
“哈哈哈,好啊,好一個文武分治,這才是我大唐該走的路啊!”
就這麼會兒功夫,他就已經想到了好幾個不同的思路,以前很多想不通的事情,現在就想撥開迷霧見真身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