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比較有意思了,如果張起航能夠聽到這些對話,估計嘴巴都能笑歪。
而在接下來時間裡,類似討論在全國各地不斷進行著……
……………………
華騰工業集團這麼大的動靜,而且目標直指自家的奧迪200,一汽方面自然不可能沒得到訊息。
事實上一汽方面不但得到了訊息,而且對於這件事還很重視,重視到為了仔細的瞭解競爭對手,他們還專門弄來了一輛馬自達929,並且將這輛馬自達929與自家的奧迪200擺在了一起。
看著眼前這輛明顯的比自家奧迪200長出來挺長一截的馬自達929,耿少傑耿總的眉頭皺成了川字:這不對比不知道,一對比才發現,自家的奧迪200跟著馬自達929一比確實是差了挺大一截,不管是整車的氣場還是線條的優美程度都沒法比,也難怪華騰汽車敢於雄心勃勃的喊出“與奧迪200爭奪市場”口號,有這麼一款車在手,他們華騰汽車確實是有了一些底氣。
偷偷的看了自家老總一眼,一旁的秘書朱磊小聲的說道:“耿總,這輛馬自達929確實是不錯,但其實對於咱們一起來說,奧迪200不過是一個過度產品,最多到後年,全新一代的奧迪a6可就下線了,咱們的奧迪a6可是真正的國際車型……”
朱磊說的這些,耿少傑何嘗不知道?
很多人並不是很清楚,在90年代,一汽與大眾集團合作程度非常深,深到什麼程度呢?深到全新一代的奧迪100、也就是底盤代號為c5、在登陸華夏之後正式叫做a6的第五代奧迪100,一汽在研發之處就參與了進來。
不但參與了進來,在詳細的瞭解了奧迪a6(c5)的車身尺寸之後,一汽方面提出在華夏投放的奧迪a6(c5)必須加長90mm的軸距,並且加長的這部分空間要全部分配給後排的乘客,而這個時候,是1995年下半年。
德方的工程技術人員乃至管理人員對此非常不能理解,他們認為奧迪a6(c5)的車內空間已經足夠大,大的連人高馬大的德國人都覺得非常夠用,為什麼中國人反而認為需要加長軸距以獲得更大的車內空間?
因為奧迪a6(c5)在設計之初並沒有規劃長軸距版本車型的緣故,如果按照一汽方面的建議開發長軸距車型,那就要在原型車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這麼一來問題就來了:投入的資金、因而加長的研發的週期和大量人力屋裡的的投入,是否能得到應有的回報?
在經過綜合考量之後,奧迪集團方面給出的建議是“沒有必要這麼做”,但面對德方的堅持,耿少傑堅持必須加長在華夏投放的全新一代奧迪a6(c5)的軸距。
在耿少傑的堅持下,向來有著“方腦袋”之稱的德國人妥協了。
耿少傑是這麼說服德國人的:“先生,如果您實在無法理解我們為什麼要加長奧迪a6(c5)的軸距,那麼這樣,從明天開始,您每天上下班的是和您的妻子交換一下位置,由您的妻子來開車,您和您的孩子坐在後排,這樣您就能理解我們為什麼堅持要加長軸距、並且將多出來的空間全部分配給後排的乘客了。”
之所以會提出這麼一條建議,是因為耿少傑正好知道這位德國工程師和他的妻子都在奧迪汽車上班。
這位工程師對耿少傑的話半信半疑,但還是按照耿少傑的建議去做了。
而這麼做的後果,就是兩星期後,這位工程師終於“醒悟”了,明白了一汽方面為什麼堅持要加長軸距。
最終,雙方在1996年的1月份正式簽署聯合開發奧迪a6長軸距車型的協議,而這個時候,奧迪a6(c5)即便是在奧迪汽車的大本營:德國本土也還沒有上市。
一汽方面對於全新一代的奧迪a6(c5)給予了極高的期望,雖然按照德國人給出的時間表,奧迪a6(c5)要到差不多後年、也就是1999年的下半年才能夠完成全部的測試專案,開始上市,但一汽方面現在就已經開始制定宣傳推廣策略,只是誰能想到呢,忽然半路上殺出來華騰929這麼一個“程咬金”?
望著停下來的朱磊,耿少傑嘆了口氣,說道:“小朱啊,你說的這些我何嘗不知道?奧得a6確實是一款好車,但你看華騰工業集團這個動靜,他們擺明了就是要先聲奪人啊,如果他們趕在了咱們的奧迪a6前面上了市,你覺得咱們的奧迪200能夠乾的過他們?
而一旦奧迪200落在了下風,你覺得華騰汽車的那個小傢伙會不會藉此大做文章?
一旦那個小傢伙藉此大做文章了,你覺得民眾會怎麼看待奧迪?”手機使用者看起航1992請瀏覽,更優質的使用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