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水滸新秩序> 第四十五章 兵下臨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五章 兵下臨安 (3 / 4)

太上皇更是未戰先逃,連帶著不少朝中大官也跟著逃跑。

大禍臨頭,這些貴人們一個比一個跑得快,憑什麼要求低賤得狗都不如計程車卒們為貴人們的大宋對抗根本打不贏的敵人?

梁方平麾下數萬大軍被岳飛千餘騎兵嚇得當場大潰,自相踐踏而亡者數千之眾,比同騎殺死的還要多。

但其部好歹是看見了同軍才潰敗,而汝州守軍則更加不堪,只是看到了潁昌府潰兵入境,汝州兵卒便炸了鍋,直接棄城而走。

所謂望風而逃,不過如此。

何灌縱然有心彈壓,也無人配合,民心士氣已潰,絕非人力可以挽回。

汝州宋軍潰逃,大宋新都城南陽府便向同軍敞開了大門。

對比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開封府,南陽府的地理條件好太多了。

經汝州到南陽府,有兩條路線。

一條跨越澧水,經葉縣翻越方城山隘口,便可進入南陽。

方城山以南的方城縣本隸鄧州,慶曆四年,宋仁宗下詔廢方城縣為鎮。

元豐元年,宋神宗又改方城鎮改為縣,但其管轄權卻劃歸了唐州。

道君決定遷都南陽後,便將方城縣再次劃歸南陽府。

同時做出調整的還有並光化軍入南陽府,改原本的南陽縣為周土(西周時,南陽屬荊州,因在鎬京的南部,被周人稱為“周土”),改穰縣為臨安。

此路線雖要經過方城、周土兩縣,但一路都是官道,便於快速行軍和後勤補給,是戰前擬定的主攻路線。

唯一的問題是沿途有不少宋軍的城寨,需要一一攻取,戰事容易遷延。

另一條路線由魯山縣渡過滍水,沿鴉河向南。

此路需要經過尖山、黃土嶺、玉皇頂、鹿鳴山、大橫山等山之間的山溝,沒有官道,甚至有些地方連小路都沒有,外地人很容易迷路。

但同軍第四軍軍政牛皋便是魯山縣人,早年就在山中砍柴為生,很是清楚這條路線,戰前便命人制作了專門的沙盤,供麾下將領掌握。

第四軍原本的作戰計劃是宋軍若大兵雲集,據險死守,同軍則屯兵葉縣攻打方城山隘口,以吸引宋軍的注意力。

偏師則出魯山,直入南陽府腹地,必能打宋軍一個措手不及。

其實,兩條路線都不好走。

大宋只要在幾個要道隘口設立城寨,守軍背靠京師,只要意志堅定,有朝廷遠遠不斷的物資支援,就能堅守很久。

更別說岳飛部僅有千餘人,還是不善於攻城的騎兵了。

其部一路狂飆,不僅與後面跟來的步兵拉開了上百里距離,還跑到了部分宋軍潰兵前面,繼續向前,能不能打進南陽府兩說,還有被宋軍包圍的危險。

但潁昌府和汝州兩地宋軍皆不戰而潰,讓岳飛看到了戰機。

其人當即率千餘騎兵渡過澧水,僅在守軍潰逃,城門大開的葉縣補充了少量給養後,就再次上路,直撲方城山而去。

事實證明,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這句話確有道理。

軍隊若是沒了戰意,縱有再好的地形,也挽救不了必敗的局面。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