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提示:加上這章,還有兩章半的金遼夏等國劇情。
……
遼國西南招討司。
天祚帝早就率軍推進到豐州青冢,並立下了大寨,正在全力準備即將到來的大戰,並不知道自己寄予厚望的“敵後特工隊”已經被叛徒耶律大石毀掉。
不過,其人很快就要面對更多的棘手事,再沒有心思去想耶律大石等人的行蹤了。
其中,最考驗其人的就是軍糧問題。
耶律延禧原以為金軍會重複去年的故事,進軍西京道後便深入腹地與遼軍進行決戰。
為了增加勝算,其人不斷徵發大兵,使得殘遼的軍隊急劇擴張。
很多時候憑藉血勇就能取勝的冷兵器時代,人多的一方當然有佔有人多的優勢,但也要承擔人多的壓力。
金軍離開臨潢府後,就一分為二,其中一部繼續留在上京道征伐,另一部進入西京道。
進入西京道的金軍始終穩紮穩打,推進非常緩慢。
時間都到了四月初,他們還在奉聖州以百人隊為單位,自北至南展開拉網式搜尋,將各地的小部落和遊牧民強行驅趕到幾個大的水源地附近,以集中編伍管理。
如此一來,金國對草原的掌控能力極大加強,而窩在豐州的耶律延禧就被動了。
金國在戰略上更主動,又有大後方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軍糧。
殘遼勢力卻是倉促成軍,大部分兵卒都是自帶乾糧,吃不了幾天就得餓肚子。
天祚帝自然不能讓自己忠勇的臣民們餓著肚子打仗,其人想出的辦法是下詔勸諭周邊部族和大戶應對國難而捐獻。
這個辦法顯然只能救急,周邊部族和大戶的力量終究有限,再怎麼毀家紆難,也只能勉強應付一陣子。
數萬人的人吃馬嚼是個恐怖的數字,沒有穩定的後方供應根本不能持久。
在吃不飽飯甚至是吃不上飯的壓力面前,所謂的民族大義、軍紀軍規、忠君復國等等口號,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若不能及時開啟局面,獲得更多的軍糧籌措渠道,不用等金軍打過來,僅憑數萬張嘴就可以把大遼復國的希望吃沒了。
實際上,遼軍的軍糧儲備已經到了非常威脅的境地。
久候金軍不至,天祚帝在青冢寨等得實在心慌,只能一面派出自己的心腹大臣前往各地籌備糧草,一面攻略金人佔領的城池。
金軍方面,這次主持西京道之戰的都統是完顏斡魯,副都統則是斡魯的侄子完顏宗翰。
完顏斡魯之前在遼陽府窩了快七年,硬是被同舟社整得沒有一點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