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祚帝親自為執行特殊任務的耶律大石等人送行,以勉勵其部不避艱險開闢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的大軍正奇相合,挫敗金國的進攻再塑大遼河山。
耶律大石卻沒有順著耶律延禧的意,嚴肅地勸告天祚帝約束兵馬,暫時不要與金軍硬碰硬,先利用大遼的廣袤縱深不斷誘敵深入。
其人則率偏師在中京道擾亂金人的佈局,使其進退失據不得不撤兵時,大軍再銜尾追擊。
天祚帝能堅持抗金這麼久,自不是真的草包,也早想過了誘敵深入的戰術。
只是,聚集於此的軍隊大半與金人有血海深仇,鼓勵他們提著腦袋就上直面金軍倒是容易,讓這些人拋棄家小撤退反而很難。
就算做通了將士們的工作,願意跟著誘敵,往哪個方向誘?
毫無疑問,唯一的撤退方向只能是西北面。
耶律延禧自去年兵敗之後,便經常穿梭於陰山山脈之間,最是清楚沿途的情況。
那裡是大片的山地和荒漠,沒有能夠屯駐大軍的城市,僅靠山間的一些小部落,根本沒辦法給數萬大軍提供給養。
僅是沿途水源補給一項,就能把大軍折騰得死去活來。
且沿途山高澗深,道路狹窄難行,若是帶著幾千人撤退也就罷了,可數萬人在狹窄的山道上,行軍佇列不知道要拉多遠。
這種形勢下的誘敵深入,和潰逃幾無區別。
能不能誘使金軍銜尾追擊不知道,但撤退的過程中絕對會丟掉大半軍隊。
對於耶律大石臨到開拔還給自己提這些不著調的狗屁建議,耶律延禧很是無語。
但念在其人即將執行九死一生的危險任務,他還是隨口應下了,並鼓勵其人忠心任事。
打發走了耶律大石,天祚帝立即命各部重新集結整頓以備大戰。
聚集到雲內州附近的遼軍有兩萬多人,再加上隨行臣僚、僕從、工匠和將領家眷等,總數達到三萬多,又分屬好幾個營地,若是不提前整編,大戰時絕對會出亂子。
耶律延禧提前支開耶律大石,就是為了方便朝廷徹底整編並消化掉其人從上京道帶回的精銳兵馬。
其人不知道的是諸軍調動的過程中,有一部兩百餘人的小隊失去了蹤跡。
此時,御帳周邊數十里已經成了一個繁忙的大軍營,每天都有進進出出的人馬,且各部互不統屬,以至於到整編前,誰也說不清楚大遼現在究竟有多少兵馬。
由此,負責整編大軍的諸道大都督蕭僧孝奴雖然聽說了此事,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只當是畏敵逃離的散兵遊勇。
而耶律大石向天祚帝辭行後,一行人就出了雲內州,沿著金河向東而行。
兩日後,探馬發現了二十餘從中京道逃亡而來的遼人。
耶律大石和耶律湧霄等人認為此時前往中京道開闢第二戰場純粹就是送死,但偏師的實際領兵人蕭乙薛、坡裡括卻不這麼認為。
對二人來說,耶律大石去年就能輕易做成的事,今年有了更多的兵馬,又有之前的經驗,應該更容易做成才對。
大遼在正面戰場上確實沒法和金國對決,但有陛下率大軍在正面牽制金軍的注意,敵後戰場卻是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