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水滸新秩序> 第二百零三章 太原府大撤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零三章 太原府大撤退 (1 / 4)

朝廷大軍壓住了圍城的同軍,陽曲城之圍暫時解除,張孝純立即命兵卒搬開封堵城門的磚石沙袋,隨即率城中文武出城慰問王師。

其實也沒什麼好慰問的,被同軍圍困了兩個月,陽曲城中什麼都缺,軍民連飯都吃不飽,反而需要援軍救濟。

而且,不說大宋以文馭武的傳統,單論官職品階,張孝純和王稟也要高出种師中不少,後者也不是居功自傲的性子,當即迎了上來。

种師中表示不敢勞張相公出城,堅持要自己帶麾下部分將領進城聆聽教誨。

張孝純做事幹練,也不廢話,直接讓王稟在城門外講解了同軍圍城兩個月期間的歷次大戰過程,並說出了自己的擔憂,認為李逵以陽曲城為餌吸引朝廷大軍來援。

這一點與种師中之前的猜測不謀而合,其人便將四路援軍同時北上,西線三路人馬成功圍住同軍主力的種種蹊蹺說了出來,以尋求張孝純和王稟的意見。

長期被圍城中,訊息隔絕,張孝純和王稟到現在也不知道同軍究竟在河東路投入了多少人馬,也就提供不了多少有用的情報。

但以王稟對李逵和同軍的瞭解,還是能做出一些判斷的。

其人認為西線非常不對勁,援軍能夠圍住清源縣和陽曲城能堅持這麼久不陷落是一個故事——肯定是李逵故意為之。

王稟說得很委婉,提醒种師中務必要提高警惕,千萬不要小看同軍的攻堅能力,隨時做好應變準備。

而張孝純的話則更直白,宣撫副使認為大宋在戰略上全面被動,即便這次朝廷大軍能將敵人驅逐出太原府,也只能解一時之困。

只要代、忻兩州和河北、京東路掌握在大同手中,太原府和開封府任同軍來去自如的形勢就無法改變。

其人表示自己馬上就向朝廷上疏,建議遷太原府部分百姓南下,以減少朝廷糧草轉運的壓力,並等戰後重新構建太原府防禦體系。

張孝純還建議种師中若遇戰局急劇變化,不必考慮陽曲城的安危,以援軍的安全為主,千萬不要有任何顧忌。

二人的建議加深了种師中心中的不安,李逵在河東路設下這個局越來越明顯了,其人卻越來越迷糊,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可屁股決定腦袋,有些事明知不可為也必須為。

張孝純、王稟站在大宋朝廷的角度考慮這一戰的軍事風險,种師中作為大軍統帥當然也要考慮這一點,但他還要站在將門的角度考慮其中的政治風險。

大宋將門聯手逼迫教主道君皇帝出兵時,就已經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

這一戰贏了自然能增強將門以後說話的嗓門,可要是輸了呢?

所以,即便情況不明,即便明知道李逵在設局,其人也不能退。

就算不能打出一個大捷,也至少要將同軍驅逐出境。

現在形勢一片大好,其人卻倉促退兵,不管事後能不能證明這個選擇沒錯,這其中的政治風險都不是其人能夠承擔的。

好在張、王二人都不是話多的主,點到為止,聽不聽全在種師中自己。

隨後,王稟又帶著种師中等人到城牆上,實地介紹了陽曲城攻防戰中雙方使用的新戰術,倒是讓王師中懸著的心稍稍安定了一點。

之前其人一直理解不了李逵坐視宋軍圍困清源縣城的動機,而王稟的講解讓他對同軍的可怕攻堅能力又多了幾分瞭解。

無法理解的敵人比可以理解的敵人更可怕,只要能多猜到幾分李逵的真實想法,自己的勝算也會多幾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