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弓馬起家轉而供子弟讀書的府州折氏、保安劉氏和三原姚氏等傳統將門,以文入武的洛陽種氏更像一個另類。
但若論打仗本事和對大宋王朝的貢獻,種氏又不比其他各家相差分毫,甚至還能力壓劉、姚兩家。
種家將的開山人是种師中的祖父種世衡,其人足智多謀,為大宋征戰一生,留下了很多傳奇故事。
諸如施美女計恩撫羌人,用苦肉計探取夏國機密軍情,以離間計除去夏國偽帝李元昊的心腹大將野利剛浪稜、野利遇乞等很多故事,都被說書人改編而廣為傳唱。
種世衡膝下八子皆有戰功,其中老五種諤尤為顯眼,以“遇敵能出奇計”而著稱,曾於無定川設伏並一舉擊潰夏國八萬大軍隊。
在祖父、叔伯和一眾兄弟的耀眼光芒遮掩下,种師中幾乎是個小透明,沒有什麼特別顯眼的戰功。
但其人能與兄長种師道、堂兄種樸等人共同扛起種家將第三代的大旗,自有過人之處。
源於家傳,種氏子弟比起折、劉、姚三家來,更善於使用計謀。
而种師中聰明卻不外露,識計而少用計,為人謹慎,辦事老練,用兵持重,識大局不冒進。
正是因為這一點,教主道君皇帝被將門逼迫不得不出兵救援太原府時,才會安排种師中為都統制,並將朝廷兵馬交到其人手中。
种師中作為名義上的援軍統帥,統領的兵力最多。
除了從其兄師道麾下劃出的四將西軍精銳外,還有朝廷抽自京畿地區的八十個指揮,再加上之前已經聚集於遼州的河東兵馬和大軍北上途中收攏的各州兵馬,直接掌握在種師中手中的總兵力有八萬多人。
要是換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姚平仲統兵,這個時候恐怕就會憑藉雄厚的兵力一路橫推至陽曲城下。
种師中雖不清楚敵方的實力,卻知道朝廷的兵馬多麼不靠譜,並沒有被雙方的兵力對比衝昏頭腦,而是採取了與折可求幾乎相同的穩妥策略。
其人先是命大軍在遼州治所榆社縣休整,並從中挑選出兩萬戰力較弱的兵馬分守遼州各縣,確保後路不失。
同時,廣撒斥候以偵察榆次縣之敵情。
至約定攻擊之日前,東線宋軍就已經探知敵人只在榆次縣城中留下極少的兵馬。
即便如此,出遼州後,种師中仍然命麾下人馬每隔三十里紮下一營。
並依據營地地形險要和營盤大小,放下三兩千不等的兵馬,以保證大軍的糧草運輸不被同軍切斷。
其人用兵雖然持重,卻不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實際上,十月初九日東線宋軍出遼州,當日就進抵榆次縣,進軍速度一點都不慢。
李逵為了集中兵力打大仗,僅在榆次城中留下了五百新附軍。
這些人本就是維持大軍離去後的城中秩序不亂,得知宋軍大兵壓境,自然直接棄城逃向陽曲城大營。
拿下榆次縣後,种師中沒有繼續進軍。
其人一面派出斥候向北偵察陽曲城周邊情況,一面遣部將張灝領兵八千向東攻取壽陽縣,一面又派出信使瞭解其他各路友軍的進展。
張灝很快就拿下了同樣無兵防守的壽陽縣,切斷了河北路方向同軍向太原府的增援,而派往北面的斥候也探知了陽曲城外圍城的同軍還不到五千人。
正常情況下,這個時候只需要朝廷大軍壓上,與陽曲守軍裡應外合,以十餘倍同軍的絕對實力攻破敵營,便成功解除了太原府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