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軍官輪訓結束後,第二批輪訓人員還有幾天才報到。
徐澤抽空去了一趟沂州,抽查臨沂和沂水兩縣部分村社共建會的發展情況。
總體來說,沂州的情況要比輪訓前的濰州好一些。
任何政策在各地落實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差異。厽厼
兩州共建會發展出現的差距,既與陳規、時文彬兩個知州能力強弱和做事風格不同有關,也有兩州實際情況有差異的原因。
陳規為人務實,做事雷厲風行,能深入一線,撲的下身子。
其人到臨沂交接工作後,就立即冒險前往費縣和新泰縣兩地。
兩縣長期與朝廷失去聯絡,已經成了亂世中的孤島,正是人心惶惶之時,本就有放棄的打算了。
陳規又以安丘的經歷和同舟社治下安穩說服城中軍民,輕易拿下這兩城。
之後得到訊息的沂水知縣也跑臨沂報到,加上徐澤之前吞下就沒有真正吐出來的承縣,沂州五縣全部歸於同舟社治下。
陳規到任後不到十天時間,便完成了從知臨沂縣事到知沂州事的職務晉升。
其後,境內的共建會發展他也沒當甩手掌櫃。
陳規不僅極力配合,還親自帶人深入各村督導。
由此,沂州共建會的起步時間雖然比濰州慢了一些,但根基反而更紮實。
其實,陳規在沂州進展這麼順利,並不完全是其人的功勞。
在之前的京東大戰中,沂州雖然沒有發生實際意義的戰鬥,但紅五營在臨近的利國監接連打敗朝廷幾十萬大軍的傳聞卻是傳遍境內,極大的震懾了沂州人心。
加之其地處於對抗朝廷的最前沿,徐澤在管理人才的配備上,向沂州也有所傾斜,所以,其地雖然拿下的時間相對較短,但總體情況遠比朝廷瞭解的要穩定。
不過,審時度勢推進工作落實本就是一個優秀官員的必備素養,從這點上講,陳規也算是個不錯的官員。
時文彬則是典型的老派官僚,琢磨人多過琢磨事,習慣一級抓一級地落實工作,換句話說,就是深入基層不夠。
他當然清楚自己為什麼能“撿”一個知州,到任後一直很謹慎,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官吏作風治理上,將管好隊伍不惹事的態度擺得很正。
沒了州、縣兩級衙門的官老爺們掣肘,濰州境內共建會的發展很迅猛。